2月14日,京城大會堂
這一次,劉一辰8點就抵達了,此次大會在10點開始,他足足提前了兩個小時抵達。
哪怕他其實覺得,提前兩個小時抵達沒有什么用,不過還是得遵從這個潛規則,免得被一些人說恃才傲物。
數千位科研人員齊聚大會堂,這些都是共和國科研領域的中堅力量,可以說華夏的嵴梁所在,他們撐起了華夏能夠挺直嵴梁的底氣,可以敢于著眼于世界進行世界布局的底氣所在。
劉一辰有交集的,就只有數學界和化學界的學者,其余的基本上都不認識。
只是哪怕是第二次參加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但是劉一辰依舊是全場最年輕的,甚至連安保人員都要比他大幾歲。
現在,劉一辰都還未滿22周歲。
年輕得過分,這個年紀正常大學本科都還未畢業。
“劉教授,你太了不起了,解決了哥德巴赫猜想這一偉大成果,讓我們華夏數學界好好地在世界數學界露了一把臉!”彭院士笑著對著劉一辰說道,隨著劉一辰證明哥德巴赫猜想,獲得普林斯頓大學博士,被聘任為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的教授,彭院士也不再稱呼‘小劉’,而是稱呼為‘劉教授’!
毫無疑問,隨著劉一辰證明哥德巴赫猜想,劉一辰不管愿不愿意,他在華夏數學界的地位水漲船高,幾乎可以說華夏數學界的一面旗幟。
“彭院士,夸獎了,其實就是做了點小成績而已。”劉一辰謙虛地說道,都被彭院士夸得不好意思。
“你這還是小成績的話,那么我們華夏數學界可就沒有成績了!”彭院士擺擺手:“謙虛是一種美德,不過太過謙虛也不好!”
“您批評的是!”劉一辰趕緊認慫。
“唉,可惜現在我們華夏數學界,除了你之外,就只有一項成果進入自然科學二等獎,真是讓人揪心。”彭院士對于華夏數學界的發展,憂心忡忡。
劉一辰連忙安慰道:“彭院士您也不用擔心,等到張韋他們回國,華夏數學界的力量就會增長許多,發展也會越來越好。”
“張韋他們啊,也確實不錯,不過比起你就差太遠了。”彭院士嘆了口氣:“而且以目前國內的環境,他們回來估計也沒有適合他們的地方,只不過是徒耗時光,還不如在國外學校任教,幫忙多送幾個好苗子出國留學深造。”
這就是很明擺的事情,許多人不是不想回來,而是回來是無用武之地。
比如原軌跡中,2013年徐晨陽歸國,獲得求是基金會杰出青年科學家獎和第十三屆華夏青年科技獎,2014年獲得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并被評為燕大長江特聘教授,2016年獲得拉馬努金獎,2017年獲得‘未來科學大獎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入選“2017年度華夏留學人員50人選”,可最終還是前往美利堅擔任教授。
而他離開時的一翻接受采訪講話,讓人不得不反思,以及現實的無奈。
英雄無用武之地!
基礎研究方面,華夏還是太薄弱,整個教育在這方面的關注度和投入度也遠遠不夠,而且絕大部分的位置都有了人占坑了,哪怕你是留學回來、你本事牛逼,人家也不會挪坑給你。
“不會的,發展會越來越好的!”劉一辰輕輕一笑,別人難以改變這個態勢,但是他卻有能力做些什么。
只不過現在,還不是時候罷了。
劉一辰又和其他數學界學者打招呼寒暄,和自己認識的化學界學者閑聊。
隨著工作人員提醒,距離大會只剩下10分鐘,大家請入座,眾人紛紛開始到了自己應該到的位置。
上午10時,大會堂響起了雄壯的國歌聲,代表著大會正式開始。
熱烈的掌聲之中,最先頒發的是最高科學技術獎獲獎人,兩位為華夏事業工作一輩子的院士,獲得了此榮譽,謝院士、吳院士此刻迎來人生最璀璨、最輝煌的時刻。
在熱烈的掌聲中,兩位獲獎者從領導手中接過獲獎證書,鎂光閃爍,掌聲雷動。
劉一辰心中也是感慨非常,兩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一位加速了我國的粒子研究,另一位改造了城市的衰落面貌。已如耄耋之年的學術巨匠歷經半個多世紀不懈追求,扭轉了我國在相關研究領域的落后局面,令晚輩后生受益無窮。
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之后,便是國家自然科學獎,最先公布的是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這個獎項毫無疑問地落在了劉一辰身上,因為今年初評公布的名單,一等獎就只有劉一辰的哥德巴赫猜想研究成果。
其他的成果,在這一方面都沒辦法跟他競爭。
“劉教授,打算什么時候回國?”拍照留影的時候,老人親切地問道:“國家正需要你這樣的年輕學者,為國家建設提供一份智慧,為國家發展出謀劃策。”
領導幾句話,讓劉一辰顯得頗為拘束,他說道:“領導,我計劃2014年回國。現在在美利堅還有一些事情要做。”
“這些基礎的、底層的東西,是我們國家最為缺少的。以后我們也需要發展這些理論,在科學的理論支持下,技術才能更加的高端,才能夠趕超國際水平。”老人笑著說道。
很顯然,領導關于科學是第一生產力這一點還是非常認可的,也深刻的認識到基礎的、底層的東西對于華夏發展的重要性。
老人和劉一辰多聊了幾句,周邊之人不由得露出羨慕之色,特別是老人讓劉一辰站在他身邊一起拍照,更是讓很多人羨慕的發狂,畢竟這種機會可是非常難得的。
不少老院士不由感嘆:“現在真是年輕人的天下了!連續兩年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老了,老了!”
其實多數還是‘老人’,學術圈子里四十歲都算年輕,幾千人的大會場里,四十歲以下寥寥無幾。
所以,這就讓劉一辰顯得特別的出眾,放眼看過去,劉一辰最為年輕,又高又帥氣,氣質杠杠,就是攝影師都不禁多拍了他幾個鏡頭。
相比2010年度,2011年度獲獎項目的含金量又有所上升,比如作為一名長期工作在青藏高原的地質科技工作者,國土資源部原總工程師、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獲獎代表張總工,其實獲獎的不僅僅是他,而是代表著他和數以萬計的地質工作者,他們突破生命禁區,冒著高寒缺氧、高山反應等風險,每天徒步數十公里外路線,風餐露宿,當中還遇到過野獸。就是在這樣艱苦的條件下,他們歷時10年,終于完成了‘青藏高原地質理論創新與找礦重大突破’項目。
對于這一類有著堅定信仰、敢于突破極限的工作者,劉一辰的非常欽佩的。
華夏能夠發展到現在,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有著一批科研工作者,敢常人不敢想、敢常人不敢做,克服重重問題,去解決一個又一個技術,鑄就了華夏復興之強基,讓華夏在海外普遍不被看好的時候,始終屹立于世界。
華夏正是通過他們掌握了一項項技術,實現了現代工業化,也許他們拿的工資并不高,但是他們為華夏的發展貢獻了一份力量。
華夏的發展,從來不是靠著那些最聰明的人,而是靠著這些在劉一辰眼中并不聰明、卻靠著愚公移山的精神,去攻克一項項技術。
多少橋梁、鐵路、公路等大基建的背后,是一個個風華正茂的大學生進入深山老林,當著辛苦的搬磚人,才建立起來。
3000元你請不來一個農民工,但是3000元你可以招來一個大學畢業生,而且還可以拖欠一年的工資。
每一根橋墩的下面,都有一條人命,這句話絕對不是說說而已,而是真正的鋪滿鮮血。
忽然之間,劉一辰覺得自己也沒有什么了不起的,和那些奮斗之中、哪怕罵罵咧咧抱怨著卻還是埋頭苦干的人相比起來,他顯得渺小和平凡。
劉一辰作為蟬聯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獲得者,自然也是新聞媒體記者采訪的重點所在,他也配合著記者進行采訪。
“哥德巴赫猜想的證明,其實并非我一人之功,我也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完成這項工作,給哥德巴赫猜想這棟大廈進行封頂工作的。”被問到哥德巴赫猜想的證明有什么感受的時候,劉一辰謙虛地說道。
“大家都知道,陳景閏前輩用篩法證明了哥德巴赫猜想‘12’,實際上卻不知道,是王元前輩首先將篩法引入哥德巴赫猜想的。所以說,是前人的努力,使得我現在才能完成這一項工作。”
“對于方周子認為,你證明哥德巴赫猜想是錯誤的,對于他的言論,您是怎么看的。”記者問到。
“他有什么資格評價?等他先學懂數學再說。”劉一辰不屑地說道,對于這種人他其實沒有任何的好感。
學術,是嚴肅的也是嚴謹的,同樣是數學,不同領域的都不敢去評價另外一個領域的。結果倒好,一個不同學科的人,跑來評價數學家了,還說得頭頭是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