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63年8月13日,香江(今澳洲羅克漢普頓市)。
一艘隸屬于漢洲第一運輸商社旗下的三桅大帆船駛入了香江港碼頭,幾名漢洲土著在港務人員的驅使下,立即將水手拋來的纜繩緊緊地系在碼頭泊位上。
“這船上都拉的什么貨物?”一名碼頭書吏抬頭看了看停靠的三桅帆船,拿出一本入港登記簿遞給了面前的水手長。
“除了一些棉布和大量的采煤工具外,全都是土人苦力。”那名水手長接過登記簿,笑著應道:“足足拉了五百二十名爪哇土人和戈瓦人。……不過,這個時候,能囫圇站起來的恐怕就不超過五百人了。”
“狗日的,你們當運牲口呀!”那名碼頭書吏啐了一口,“你們這艘船,滿載量最多不超過七百噸吧,而且還是貨船,能裝四百人都已經很多了。你們可好,竟然裝了五百人!那路途上,還不得死一堆人呀!”
“本來從廣寧出發時,船上也就只裝了三百來人。”那名水手長苦笑著說道:“可途徑保安(印尼今帝汶島古邦市)時,遇到南洋商社的商船,拉了兩百多戈瓦人。他們瞧著我們船上還有一點艙位,便一股腦地將人都塞了過來。說是你們香江煤礦需要的大量苦力,讓我們順帶拉過來。”
“香江煤礦是需要大量的苦力,但不是一個個都悶死在船上的死人呀!……狗日的,都愣著干什么,還不趕緊去弄幾輛板車,將那些尸體拖走!”
此時,那艘三桅帆船已經開始“卸貨”,一個個干瘦的土人,神情委頓地互相攙扶著,從船上陸續下來。時不時地還看到船上的水手驅使著土人將一具具尸體,從船艙底部拖出來,然后隨意地丟棄在碼頭邊上。
一名碼頭官員見狀,氣急敗壞地朝附近幾個漢洲土著大聲吼道。這些該死的水手,就不知道在進入香江(今澳洲菲茨羅伊河)之前,提前檢查一下船上的“貨物”,把這些“死物”先拋入大海!現在可倒好,給你都弄到碼頭上了。萬一有個什么傳染疫病,香江附近兩萬余人,都要跟著倒霉。
自從二十年前,香江發現巨量煤礦后,工部和云陽府便著手開始進行大規模地開發和采掘。如今,這處煤礦已經成為漢洲本土境內最大的煤炭供應基地。
相應的,該地圍繞香江煤礦,陸續建起了系列煤化工產業,焦煤場、干餾場、煤焦油提煉場、煤瀝青場、煤球制作場等二十余家重工企業。
焦煤場,可以為國內幾家鋼鐵廠提供源源不斷的焦炭;煤焦油提煉場,可以從煤炭干餾當中穩定的提取煤焦油,能合成十幾種染料,用于棉紡織行業;煤焦油加工過程中,經過蒸餾去除液體餾分以后的殘余物就是煤瀝青,瀝青輔以碎石和礦渣,是最佳的鋪路材料,較水泥路面更加平穩和柔性;而煤球制作場,則為國內的眾多城市居民提供必要的燃料和取暖物資。
因為此地聚集了大量煤化工企業,因而對煤炭的需求量是非常巨大的,這就使得香江煤礦對采掘苦力的需求也是極為迫切。經過二十多年的不斷消耗,云陽府周邊及內陸數百公里的漢洲土著幾乎都已填充在煤礦當中。但是日益增長的煤炭需求,仍舊迫使香江煤礦不斷地繼續擴大產能,所需的人力仿佛也是永無止境。
在這個時期,采煤的通常方法是用鎬、撬桿以及炸藥爆破。采掘工在靠近地面煤層下鑿一個1米深左右的凹槽,然后使用鎬、撬桿或鐵棍將煤打碎。對于較硬的煤,則用一把手工操作的旋轉式鉆機鉆出一個拳頭大小的孔洞,往里面填入一定量松散的黑色火藥,進行小規模的爆破。
人力挖煤是一項極其艱辛而又緩慢的工作,漢洲本土的數座煤礦曾試圖想開發一些機械操作的模式,來取代這種既耗費人力,效率又極其低下的人工采掘工作,但二十多年過去了,仍舊沒有一座煤礦是完全機械化的,繼續依靠無數苦力進行人工采掘。
不過,為其他工業部門的機械化做出很多貢獻的蒸汽機,卻被迅速廣泛應用到煤礦的地面機械方面,包括泵水、軌道運煤出礦和上下的提升作業。
要知道,在同一時期,不論是在大明,還是在遙遠的歐洲,煤炭被采掘出來后,最初都是通過一個個柳條筐或者其他盛具,用繩索調裝出礦。后來,有人發明了木滑撬上運輸,沿著礦內巷道進行拖拉。甚至,還有的地方,采用矮種馬或者驢子,將一筐一筐的煤炭拉出礦區。
而齊國最早的黑山礦場,在二十年前便開始運用鍛鐵輕軌和一節節小型的礦車將煤炭輸送到礦場外,極大地減輕了礦場苦力的繁重體力勞動。
隨著蒸汽機車在三年前于建業府投入使用,工部和幾大礦場便開始將蒸汽機引入礦場,以此來提升煤炭出礦的運輸效率。
截止到今年6月,黑山、香江、南都(今澳洲墨爾本市)、大興(今澳洲布里斯班市)等地區的煤礦,所有的煤炭均被裝載于有輪礦車上運出礦區。
在兩年前,經過粗略統計,漢洲本土的煤炭產量已達40多萬噸,較二十年前足足提升了近百倍。不過,這產量比起同期英國的煤炭產量卻還是要低得多。在伊麗莎白一世剛繼任的16世紀中葉,英國的煤炭產量就有20萬噸,到了17世紀50年代,這個數字便已達到了220萬噸,是歐洲其他國家總和的3倍!
在后世,有人總結了第一次工業革命的三大原生動力,煤炭、鐵路、鐵橋。而齊國目前除了鐵橋尚未修建外,煤炭產量也比英國少,但作為國家硬實力表現的鋼鐵,卻是遠遠超過英國,在1660年,黑山、臨海(今澳洲黑德蘭港)和南都三大鋼鐵基地所產鋼鐵總量已突破15萬噸,較十年前,增長了8倍之多。更不要說,齊國目前已擁有領先這個世界一百多年的蒸汽機車(火車)。現在,唯一制約齊國對外擴張和海洋爭霸的關鍵條件,便是略顯不足的人口規模。
9月9日,南都。
在整個漢洲大陸,經過二十余年的陸續探索和開發,雖然未能掌握所有陸地上的情況,但從齊國目前開發和拓殖的地區來看,基本上擁有國內工業發展所需的幾乎全部礦產資源。鋁土礦、鐵礦、煤礦、錳礦、鋅礦、金礦、銀礦……等各類礦產,而且,儲量還極其豐富。
作為最為主要的鐵礦、煤礦、鋁土礦等數種工業血液,豐富程度,更是讓所有人都為之驚嘆。特別讓人欣喜的是,這些礦產竟然很大一部分都分布在沿海地帶,東部的煤礦,西部的鐵礦,北部的鋁土礦均在沿海不超過一百公里范圍之內。這對于往來運輸而言,不啻于最優的地理位置。
但稍稍遺憾的是,煤、鐵兩種礦產卻分據漢洲大陸的東、西兩邊,沒有聚合在一起,需要耗費大量的運力進行往來運輸。至于建業府黑山所建立的煤鐵一體化產業,卻因為儲量規模的不足,難以繼續大規模的持續發展。而且,經過二十多年的連續開采和挖掘,黑山、開元兩處煤鐵礦場的開采難度也是愈發困難。雖然,齊國可以通過不斷地補充人力繼續維持,但終究效率會呈緩慢下降的趨勢。
相反,西部地區的鐵礦分布極為廣闊,而且大部分還都是露天礦,并且品位極高,甚至都不需要進行礦石揀選,直接置入煉鐵高爐里進行冶煉。同樣的,位于香江、大興和南都的幾個煤礦儲量也是極為豐富,開采難度也較低。這對于極度缺乏人力的齊國而言,也只能選擇因勢就導,做出相應的調整和重新布局。
南都鋼鐵廠就是在這種情勢下,于七年前(1656年)建立,每年利用數艘特制的千噸級大型運輸船,將西部的鐵礦石源源不斷地運來,進行大規模地冶煉。
雖然,南都鋼鐵廠建立的時間最晚,但其憑借后發優勢,集中了國內所有最為先進的煉制技術和冶煉工藝,再加上此地因為氣候地理環境優越,受到移民部的特別關照,在很短的時間內,便聚集了十余萬移民,充分保障該地鋼鐵工業所需的人力資源。
一種被稱之為“沖天爐”的再熔爐在五年前于南都鋼鐵廠建起,隨后便很快在國內的鋼鐵鑄造業中開始興起。再熔爐是一種改進型的反射爐,在這種爐中,鐵不與用作燃料的煤直接接觸,因而,煤炭中的雜質不會對金屬造成有害的影響。
這種改進型的反射爐的發明,歸功于一名來自佛山的鐵匠移民,劉繼和。他通過此前在佛山煉制鉛的時候,曾用過此類方法,并取得不錯的效果。南都鋼鐵廠的大匠們抱著試一試的態度,建起了一座試驗性質的反射爐。卻未曾想到,這種煉制爐對鐵礦石的鑄造,也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提升作用。
從鼓風爐得到的用焦炭煉制的鐵經過再熔,在勻質性和純凈度方面都大有改進。這種改進對整個齊國而言,具有重要的意義。因為使用這種鑄鐵可以鑄造更高質量的火炮,特別是用于海軍艦船上的重炮。在過去五年間,由于采用鑄造爐,海軍和陸戰隊使用的各類型火炮沒有發生過一次炸膛事故。
隨著漢洲本土的蒸汽機廣泛應用,在鋼鐵煉制過程中,部份鼓風爐開始用蒸汽機取代此前的水車,并有效地提升了鋼鐵的產量。
同時,配備了蒸汽機的鼓風爐,還具有開發軋鋼機和縱切圓盤鋸的能力。改進的軋制熟鐵板技術,也對于馬口鐵的生產起到了積極有利的影響。
十幾年前,通過原荷蘭東印度公司高級商務參贊路德維德的管家,齊國從歐洲的波希米亞地區(今捷克和斯洛伐克境內)引進了數名熟練鐵匠,初步摸索和建立了漢洲本土的馬口鐵生產工藝。經過多年的發展,馬口鐵這種廉價的金屬材料開始大面積地替代陶罐和玻璃,成為齊國食品包裝工業中最為主要的材料來源。
在這個時期,齊國的鋼鐵產業,不僅在規模上已僅次于大明(嘉靖年間,鐵的產量估計在16萬噸左右,達到我國歷史最高水平),位居世界第二,而且,在冶煉技術上,對世界上所有國家都呈碾壓之勢。要知道,不論是大明,還是歐洲,在煉制鋼鐵時,仍舊習慣于使用木炭,而非是煤炭(煤炭中含有大量硫,會使金屬強度降低)。后世,英國人使用焦炭煉制鐵礦石,還要推后到1709年,亞伯拉罕.達比在什羅普郡科爾布魯克代爾的工廠中完成此項工作。
另一方面,英國的的森林資源日益匱乏,不僅使得造船用的木料極度缺乏,而且還使得英國鋼鐵冶煉也缺少必要的木炭燃料,在1617世紀,英國不得不從瑞典進口大量的優質生鐵。
作為冶煉鋼鐵的燃料,焦炭明顯比木炭優越。首先,焦炭是從礦物煤中獲得的,有著豐富的資源;在這一點上,木炭則截然相反,對木炭的需求會很快將森林耗盡。這樣,比起木炭來,焦炭會以相對較低的價格供應。其次,焦炭不太容易脆裂,所以能更多地裝入熔爐,而無被壓碎和堵塞氣流的危險。因此,也就有可能使用更大的熔爐以提高產量。
同時,熔爐高度的增加使得礦石能與熾熱的燃料保持更長時間的接觸。焦炭在熔爐未受損的情況下能接受更為強勁的鼓風,從而會增強還原作用,這樣比用起木炭生產的鐵水來,這種鐵水在熔煉過程中會變得更具有流動性。由于流動性的提高,金屬就有可能流進鑄模內更為狹小的通道,從而制造出更為輕便、設計更為精巧的鑄件。
作為南都鋼鐵廠的大掌柜,丘洪勝非常有信心,在五年之內,將南都鋼鐵廠的年產量從目前五萬噸提高至十五萬噸,成為齊國最大的鋼鐵基地。
因為,相較于西部的臨海,南都這里擁有巨量的煤炭資源和豐富的水力資源,并且,周邊還有廣闊的肥沃耕地,這意味著可以集聚更多的人口。而與北邊的黑山相比,此地屬于溫帶海洋性氣候,夏天不熱,冬天不冷,居住環境比建業府強多了。
更重要的是,南都距離漢洲本土的人口主要集聚地——東南和西南地區只有不到二十天的航程,這對于南都鋼鐵廠的產品銷售而言,可謂市場空間巨大。
要知道,從三年前,第一條建(業)新(淮安)鐵路建成通車后,交通部便制定了雄心勃勃的鐵路建設計劃,準備用十年時間里,修建三千公里的鐵路,以溝通沿海和內陸之間的物資運輸。另外,幾家造船廠未來還需要建造的數十上百艘鐵肋木殼船,以及國內蓬勃發展的機械制造產業,鋼鐵的消耗量將是難以計數的。
未來,以煤化工、鋼鐵等為主的重工業的持續發展壯大,將為齊國立足漢洲大陸,爭霸海洋,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