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凡舉大事,很少有一路順風,勢如破竹的情況,反倒是要經歷幾多起落,諸多坎坷。是以,早在十幾代之前,就有大儒感慨,僧道造反,不見功成,因為功還沒有成的時候,他們就已經退了。不過,趙成卻知道,黃天道人卻是個異數,這世上,但凡修道的,多是自私的人,少有無私的,若不自私,又怎么會出家呢?!畢竟,出家可是要舍棄父母和家人的。你說這是為了求道,是在追求自我,這的確沒有問題,但依然不改自私的本質,生養之恩,恩愛之緣,一言便舍棄了。當然,這樣的秉性,說不上錯,人各有志,為求道而舍棄一切,毫無問題。但這樣心性,用在造反上,就很成問題了。但黃天道人,如今在黃天軍接連大敗的情況下,卻沒有趁機抽身而退,反倒是依然堅持著,試圖重整旗鼓。要知道,此刻他若是愿意退一步,直接舍棄凡塵,那便是一步登仙,直接證就了金仙功果。而要是繼續堅持,若是能夠否極泰來也就罷了,若是不能,他以眾生之氣凝聚功果,后續氣數一旦跌落的太狠,他的功果也會跌落,自身也會受到巨大的反噬,乃至是直接灰飛煙滅,也不是不可能。就趙成所知的歷史里,再有兩年,黃天道人就死了,后續是一個叫做黃奇的道人,接替了黃天道人,成為黃天道,黃天軍的領袖。但這個道人,各方面,卻是都比不上黃天道人,不過五年,便失去了黃天道的根本盤,后面更是在危機時刻,抽盡了剩余的氣數,成就了人仙功果。至于道人趙成,要不是死在了這里,后面是有機會繼承黃天道的。黃天道人舉大事之后,足足收了一百多個徒弟,但這些年,這些徒弟已經死的差不多了。后面黃奇接替了黃天道,并非是因為他姓黃,黃天道人雖然道號乃是黃天,但本名卻是張太平,最后黃奇繼承黃天道,是因為黃天道人的弟子里,也就這么一個拔尖的,剩下的更差。黃奇還能堅持五年,要是換個人,怕是兩三年,就會亡掉黃天道的道統。無疑,黃天道人,是道人這個群體里的異數,是少有的心懷蒼生的人。畢竟,道人要是心懷蒼生,那也不可能出家了,真要拯救蒼生,最好的辦法,不是給百姓施藥治病,一個人,靠著治病,能救幾個人?!若真心懷蒼生,就去科考,去當官,哪怕只是一個縣官,都足以福澤數萬人,而要是官位更大,更是十萬、百萬人得利。這也是朝廷里的許多清流,看不慣道人的原因,真要救蒼生,為何不做官?!能修道的,都是聰明人,少有蠢笨的。但這些個道人,卻不想著把聰明報效國家,一心只想成仙,這樣就罷了,還偏偏打著拯救蒼生的名號,這豈不是可笑?!至于黃天道人,卻是年少也曾科考,想要報效國家,但彼時朝廷已至末年,盡顯亡國氣象,科考已經不是有才者可以脫穎而出,而是必須有錢有權有勢,否則,在第一道就會被刷下來。黃天道人年少的時候,文章就已經名滿一地,但卻屢次考試不中,只是因為他是寒門,而那些大家公子,文章平平,卻可以一路高中。如此數次之后,黃天道人也是苦悶,三十多歲了,他還一事無成,甚至淪落到,在青樓里,給人寫文章畫畫,來維持生活的境地。一直到,他遇到了一個邋遢道人,被得傳道法,在山里,他修煉了十多年,但卻進境艱難,后面也見了人間疾苦,這道卻是修不下去了。后面,一怒之下,他更是直接揭竿而起,打出了蒼天已死,黃天當立的旗號,自號黃天道人。隨后,便是星火燎原,一發不可收拾,而黃天道人,也是在短短十年間,直接花開三十六品,成就了金仙功果。但他,舉大事并非是為了修行,而是有著蒼生大愿,縱然得如此功果,也不愿意急流勇退,保全己身,反倒是想著逆天而行。趙成這個時候,真身已經化作了道種,融入了三品金蓮之中,而在物質界的載體,卻是曾經的道人。此身彼身,若是境界不夠,自然是如同化身,但已趙成的境界,卻是此身彼身,不分彼此。哪怕這個道人的載體,非常的脆弱,但思考的時候,卻是絲毫不影響思緒的運轉,兩身近乎于一種量子糾纏態。要說唯一的問題,大抵就是他想算計末日魔胎,卻是不好暴露超出此身的神通手段。不過,這個問題,也不算什么問題。此世之中,草莽之中崛起的真龍不在少數,他雖然不好向外施展神通,但基礎的望氣,和一定程度的預見未來,卻是不難。心中計較著種種東西的同時,趙成的道人之身,也睜開了眼睛。此刻,他所在的位置,是一處簡單的棚子,膨脹藏于林中,低矮而隱蔽,他呈現的,是盤坐著的姿態,身上看不出什么傷,但面色卻非常蒼白。這卻是,前身的傷勢,不在身體上,而是傷了魂靈。遠古時代,因為交通落后,所以鈞將天下分為九十九州,讓九十九個王,幫著他治理天下,不是鈞不想集權,而是當時做不到。而待到如今,天下卻只有十二州,大蒼在十二州,設立了十二個州牧,以此幫著治理天下。在盛世的時候,這些州牧不算什么,天子一言便可以廢立,而如今,卻是州牧度掌大權,甚至就連州牧的交替,都已經不需要經歷朝廷。兩個月前,他們這一只敗走的黃天軍,逃到了南荒,本想著南荒之地,最是貧瘠,兵馬也不強,正好在這邊占領數地,好休養生息。但沒想到,南荒之地,出了一個名叫吳起的厲害人物,以三千虎豹騎,擊潰了五萬黃天軍。當然,道人的傷勢,并非是來自吳起,而是其手下的校尉,這蒼朝的制度,五個兵為一伍,五個伍,為一衛,五個衛,為一司馬,兩個司馬,為一旗,一旗總共兩百五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