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之谷中文
龍之谷中文
 
首頁 • 全本
玄幻 • 奇幻
武俠 • 仙俠
都市 • 言情
歷史 • 軍事
游戲 • 競技
科幻 • 靈異
搜索:
 
您當前所在位置:龍之谷中文>>從手搓CPU開始橫掃宇宙

第四百七十四章 銀河望遠鏡

更新時間:2024-06-04  作者:彩虹之門
每一次實驗,都有一顆質量約為1KG的黑洞生成,然后在瞬間之中,因為霍金輻射而耗盡了自己所有的質量,以一場猛烈到極點的爆炸結束自己的生命。

通過黑洞的史瓦西半徑計算公式,Rs2GM/c2可以計算得出,一顆質量為1KG的黑洞,其半徑約為一千億億億分之一點五米。

通過黑洞的壽命估算公式,t1065R3,其中R為黑洞與太陽質量之比計算可以得知,一顆質量為1KG的黑洞,其壽命約為一百億億億分之一點二七年,約為千億分之四秒。

通過黑洞的溫度估算公式,Thc3/8πkGM計算可以得知,這樣一顆黑洞的溫度約為7.66千萬億億攝氏度。

整體來看便是,一顆質量為1KG,溫度為7.66千萬億億攝氏度,半徑為一千億億億分之一點五米,壽命為千億分之四秒的黑洞,在人類文明所建成的超級粒子對撞機之中瞬間生成,又在千億分之四秒的時間之內,將自身的全部質量轉化為了能量,令自身瞬間消失的同時,也帶走了約一萬公里的對撞機機體。

就算有前期的充足準備,完成一次對對撞機的維修,也需要耗費五天的時間。而到了此刻,人們已經重復這樣的實驗高達1000次。

十幾年的時間已經悄然度過。

但直到此刻,人們還未能發現那種理論預測之中的光子異常增加的現象。

這意味著兩種可能性。一,理論預測是錯的。二,理論是對的,那種光子異常增加的現象確實發生了,但己方還未觀測到,或者量級存在錯誤。

以及第三,工程結構出現了錯誤。

理論預測和實際觀測畢竟是不同的。說不定是因為己方工程結構出現錯誤,導致設備性能降低了呢?

前兩種可能性,人們無力干涉。人們惟一能改進的,便是第三種可能性。

于是,一邊進行實驗,人們一邊對觀測設備和粒子對撞機本身進行優化升級,不斷根據實際實驗數據對其作出調整。

再時間又過去十幾年時間之后,又一次實驗完成。這一次,面對著生成的數據,參加此次實驗的科學家們同時發現了一點異常。

在黑洞誕生之后約百億分之一秒的時間,黑洞在紅外波段的輻射出現了一個較為明顯的波動。

這個發現立刻引起了人們的注意。一瞬間,不管是位于艦隊主體的,還是位于試驗場地的,幾乎所有相關科學家全都撲到了這一個發現之上。

最終,在最為嚴格的評審之下,科學家們幾乎一致認為,這個數據是可信的。

現在所需要做的還有另一件事情。

復現它。

這才是最為實打實的證據。

萬眾矚目之下,又一次實驗開始。這一次,科學家們沒有失望。

那種紅外波段的輻射波動再一次出現了!并且,與科學家們以此次對撞實驗的能級為基礎所作出的預測完全相符!

在得出這一結論之后,整個文明之中,所有知情者全都振奮了起來。

這意味著依據我們的理論體系所預測的那個反物質宇宙確實存在,進而證明了我們的理論體系極有可能是正確的!

當然,現階段的它還不夠完善,遠遠不能被稱之為是空間理論。后續還不知道有多少艱難的工作要做。

但至少,六級文明的大門已經被推開了一道縫隙。大門之后的美景,已經向人們展露出了一角。

這是自銀盟誕生以來,除締造者文明之外,所有文明都未曾做到過的事情。如今,人類文明做到了!

在得到這一關鍵性證據之后,結合當初韓陽從大犬座矮星系之中獲取到的數據,眾多理論物理學家再度投入到了對于當前理論的完善和迭代之中。

而,除了在銀河系邊緣所進行的千克級黑洞實驗,在主艦隊周邊,更多的中小型實驗一日不停。

實驗物理學家們通過實驗驗證理論是否正確,修正物理理論;理論物理學家們則依據來自于實驗的數據,將理論修正之后,反過來為實驗物理提供方向指引。

雙方緊密配合,缺一不可。而韓陽所收集到的那些數據,便成為了孕育這一切科研活動的溫床,成為了一切研究和方向的基礎。

理論進步一日千里,日新月異。每時每刻都有大量的全新補充理論提出來,通過驗證之后,便會成為完善空間理論這一整套理論框架的枝干和脈絡,讓它更加完善,更加豐滿。

在這過程之中,韓陽也沒有忘記不斷的帶領著人類主艦隊轉移陣地,盡可能的提升著隱蔽性和安全性。

時間悄然流逝著。在上一次千克級黑洞實驗取得關鍵性成果之后,經過數百年時間的積累和發展,理論體系再度出現了一個關鍵性的突破。

通過反復的論證,已經日趨完善的空間理論體系再度做出了一個重要預言:基于空間特性,如果當前理論體系沒有錯誤的話,那么,當初從當前宇宙分裂出去的那個反物質宇宙,必定會在當前宇宙演化早期,持續不斷的對本宇宙施加除CP破缺之外的另一種影響。

而這種影響是可以驗證的。具體來說便是,它會導致早期恒星在金屬豐度上出現一定的異常。

對于單個恒星來說,因為這種金屬豐度異常極為微弱的緣故,十分難以觀測。但擴大到整個河系,這種金屬豐度異常便具備了探測的基礎,有可能被現階段的人類文明的觀測力量察覺到。

有了理論預測,韓陽立刻發動起自己的工業能力,開始大批量的制造觀測設備,并以銀河系為標本開始觀測。

數百萬臺高性能望遠鏡開始逐一檢查銀河系的各個結構,銀心,銀盤,懸臂,銀暈,星際塵埃,等等等等,試圖找到銀河系形成早期金屬豐富異常的證據。

但規模浩大,耗時長久的觀測之后,人們卻不得不承認了自己的失敗。

在銀河系之中,找不到任何相關證據。

原因也很簡單,現階段的銀河系,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已經被金屬所“污染”了。

天文學意義上的金屬,是指除了氫和氦之外的所有元素。而恒星聚變會不斷的將氫和氦聚變成其余元素。超新星爆發、中子星碰撞等劇烈的物理過程,則會形成更重的元素,并將其拋灑到整個星際空間之中。

高達百億年的發展,無數顆星辰誕生又毀滅,毀滅又誕生,早已經將不知道多少金屬拋灑到了太空之中。就算銀河系早期確實存在那種金屬豐度異常,也早已經被掩蓋。

無奈之下,人們轉而試圖從銀心區域恒星的運轉軌道、星塵元素含量等方面間接入手,但最終也被證明為不可行。

既然這些都不行,那就只剩下了最后一種驗證方法。

觀測星系形成早期之時的元素構成,從那里尋找證據。

宇宙年齡約為138億年,可觀測宇宙的半徑約為465億光年。宇宙在不斷膨脹,這個速度甚至于超過光速。

基于這個原理,那些現階段距離銀河系數百億光年遠的河系,其現階段到達銀河系的光,其實是它們在形成早期發出來的。

對這些河系進行光譜分析,便能確定當前宇宙形成早期,恒星們是否真的存在微小的金屬豐度異常。

這原本是一個很直觀的驗證方式。早在一開始,人們便提出了這種方案。韓陽之所以將其列為最后備選,實在是要通過這種方式進行驗證的話,太難了。

這種金屬豐度異常極為微小,而那些河系距離銀河系又實在太遠,光線極度微弱。

粗粗估計,要達到要求的精度,對應望遠鏡的口徑需要達到約十萬光年。

也即,需要造一臺和整個銀河系一樣大的望遠鏡,才具備理論上觀測到這種異常的可能性。

真正造一臺和整個銀河系一樣大的望遠鏡很顯然不可能。不說韓陽做不到,就算把所有締造者文明拉進來,再把整個銀盟拉進來都不可能。

就算具備足夠的工程力量,銀河系之中的物質也不夠。

把所有恒星和行星拆掉,把所有白矮星、中子星、黑洞化作質量,算上所有星云,都不夠。

幸好,韓陽有替代方案。

那便是陣列望遠鏡。

就像當初地球時代,在地球周邊不同的方向發送三臺望遠鏡,令其組成陣列,便可以實現類似等同于地球口徑望遠鏡的觀測效率一樣,韓陽同樣可以通過陣列望遠鏡的方式,消耗少量資源來達成類比整個銀河系口徑的望遠鏡的觀測效果。

但就算資源消耗縮小到了原來的千萬億分之一,這資源消耗的絕對數量仍舊龐大無比,讓人望而生畏。

就算是韓陽,都沒有足夠的把握完成。

更何況此刻還在不斷的逃亡隱蔽之中。

但除了這個方法之外,真的沒有其余的驗證辦法了。韓陽也只能咬牙去做。

為此,韓陽派遣出了高達十萬支科考工程艦隊,分別前往銀河系不同的方向。

每一支科考工程艦隊都由五艘飛船組成,總數高達五十萬艘飛船。

這些飛船大都經由其余飛船改造而來,譬如運輸船、客船之類,還有戰艦。

為了盡可能的縮短時間,韓陽不得不直接拆除了幾十萬艘戰艦的戰斗設施,降低質量,擴大容量,然后攜帶上相應的工程設施,讓它們如同天女散花一般分散出去。

完成這些飛船的改造,以及進行相關工程設備的生產,耗去了人類艦隊一百余年的時間,并將人類文明前期儲備的所有能源與物資消耗的清潔溜溜。

為此,人類艦隊不得不緊急機動,緊急前往下一個恒星系以圖獲取物資補給。

足足一千年時間之后,這十萬支科考工程艦隊才各自到位,各自分布到了銀河系的各個角落。

但這些科考工程艦隊其實并不是直接就能觀測。它們根本不具備觀測功能。

分布到位之后,韓陽全力以赴,將自己的所有算力都投入到了后續建設之中,操縱著分布在銀河系各地的高達十萬個施工現場同時開始了工業體系的搭建與生產,各自就地生產出了100艘科考飛船與對應的望遠鏡設施,然后,進行第二次天女散花——前期的一支科考艦隊此刻再度分散成21支,分別再度前往21個觀測點。

由此,韓陽在整個銀河系之中的觀測點就達到了210萬個。

210萬個觀測點,每一個觀測點俱都設置了一臺高性能望遠鏡,并可以與其余所有望遠鏡聯合起來,組合成一臺等同于整個銀河系口徑的超巨型望遠鏡。

這一項工程用去了整整1500年時間,才算是完成了前期籌建。

后續檢修、調試又用去了200年左右。總計1700年之后,第一次觀測才終于開始。

210萬臺望遠鏡同時調整朝向,以極為精密的角度,同時對準了距離300多億光年之外的一個早期星系。

宇宙形成早期,如同銀河系一般龐大的河系還未形成。據韓陽研究,這種龐大的河系應該是后續多個小河系融合碰撞而來。

此刻韓陽的目標就是這樣一個異常黯淡微小的河系。

它的整體質量僅僅只有不到一萬顆太陽質量,約有幾千顆龐大的一代恒星在它內部靜靜燃燒著。

承載著它們信息的光線,跨越了一百多億年的光陰,跨越了三百多億光年的遙遠距離,最終進入到了韓陽所布設的銀河望遠鏡陣列之中,又化作一條條數據,呈現到了等候已久的人類科學家面前。

無數人投入到了對這些數據的解析與分析之中。

當最終結果呈現到韓陽面前之時,韓陽微微松了口氣。

那種極為微弱的金屬豐度異常,被他找到了。有關于空間特性的猜測,被證實了。基于這些數據,空間理論又將可以向前邁進一大步。

韓陽知道,此刻,人類文明真正掌握空間理論的征途已經走了差不多一半。未來,再有一次重大突破,應該就差不多了。

“想要掌握空間理論還真是不容易啊……”

韓陽心中暗暗感嘆著,油然想起了羅圖與格林諾卡文明。

“就算有我存在,人類文明的突破尚且如此艱難。不知道你們又是如何做的?”(本章完)

在搜索引擎輸入 從手搓CPU開始橫掃宇宙 龍之谷中文 或者 "從手搓CPU開始橫掃宇宙 lzgzw" 就可以找到本書

上一章  |  從手搓CPU開始橫掃宇宙目錄  |  下一章
其他用戶在看:
龍之谷中文 - 免費小說閱讀網 版權所有 www.lzgz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