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之谷中文
龍之谷中文
 
首頁 • 全本
玄幻 • 奇幻
武俠 • 仙俠
都市 • 言情
歷史 • 軍事
游戲 • 競技
科幻 • 靈異
搜索:
 
您當前所在位置:龍之谷中文>>我的爺爺朱元璋

第258章 與近代步槍的差距

更新時間:2024-06-28  作者:西湖遇雨
清晨。

金色的陽光如綢帶般輕輕灑落,給皇宮披上了一層少見的色彩。

今天朱雄英接到了一個小任務,與代表陸師的李景隆和代表水師的馬三保一道,一起去兵仗局,根據征安南之戰里火器的實際使用情況,去提一些改進意見,并且朱雄英本人,還要根據現在大明的軍事工業生產能力,以及未來能夠從蟲洞里獲得的設備,來規劃兵仗局產能的發展方向。

穿過一道道宮墻與長廊,他們終于抵達了兵仗局的門前。

只見一位身著錦衣、頭戴烏紗帽的少監早已在此等候,見到朱雄英,他連忙跪地行禮,聲音中透著恭敬:“拜見吳王殿下。”

朱雄英微微頷首,示意他起身,目光卻已越過他,投向了兵仗局內部,那里,是無數匠人日夜勞作的地方,是他們為大明制造火器的地方。

少監不敢怠慢,連忙在前引路,轉過一面墻,終于來到了一片開闊的場地,這里,不算大量的學徒,足有數百名匠人正忙碌地操作著各種工具,一片繁忙而有序的景象。

之所以產能不能擴大,場地不能擴建,主要原因不是沒錢,太倉庫雖然緊張,但在軍事技術突破的撥款上面,肯定是有錢的,就算太倉庫沒錢,五軍都督府或者內帑,也會搭錢進來。

主要的問題在于,火器的生產,現在雖然做到了初步標準化,但是做不到嚴格標準化。

——因為沒有機床。

這是個老問題,上次的時候就通過秦嶺的蟲洞那次開啟,給現代世界反饋過,只不過壓縮餅干好搞,在一次開啟時間內就能搞得到,而適合大明世界的機床不好搞而已。

數控機床雖然好,但是扔過來肯定用不了。

數控機床的能源消耗主要來自驅動系統、冷卻系統、控制系統和照明系統等多個方面,在這些系統中,驅動系統是最主要的能源消耗點,因為它需要消耗大量的電力來驅動各種執行器和電機,以實現機床的加工和運動。

對于大明來講,給一個軍工廠級別的大量數控機床穩定供電是基本實現不了的。

無線電臺,可以用干電池供電,也可以用手搖發電機供電,耗電量極少,相當容易保養。

但是你用手搖發電機,給數控機床供電試試?胳膊搖廢了也供不上。

同樣,所有的工業設備,都是需要先解決電的,工業用電的電力供應要么是采用三相380V供電,要么直接高壓電線進戶,與之對應的就是一整套的電力工業設施。

能不能搞到?

但問題在于——送不過來。

就算有些蟲洞沒有時間回溯的限制,但這些發電設備的體積,都是遠遠超過蟲洞橫截面的,所以根本送不過來。

送個圖紙過來倒是行,但有圖紙這個時代的人也建造不出來不是?畢竟這里面涉及到的東西實在是太多了,跟手搓一個風帆戰列艦還不一樣,風帆戰列艦是在大明世界的人的理解范圍內的技術。

而這種需要批量的工業設備,如果不夠數量,哪怕弄出來一個,其實也沒用,這就跟朱雄英身上帶著手槍,但是這東西只能他自己用,沒法普遍給明軍列裝是一個道理,任何事物只要數量上來了,伴隨著的消耗,必定是類幾何級數增長的。

主流的發電方式,就是火力、水力、核能、風能、太陽能這幾種。

水力發電的設備,肯定是送不過來的,核能更別提了,風能對于南方來講極不穩定,能夠實現小型化的其實就是太陽能發電,畢竟太陽能發電板的體積其實是相當小的。

但小型化的同時,也意味著發電效率不是特別高,所以對于大明來講,其實最正經的攀科技樹的路子,其實是走火力發電,也就是蒸汽輪機發電。

畢竟,現在大明是能夠自主研制蒸汽機的,雖然原始了一些,但這條路已經走了好多年了,起步比較簡單,也有一定的技術和人才積累。

火力發電廠一般包括燃燒系統、汽水系統、發電系統共三個系統,前兩個系統,就是蒸汽機的東西,具體來說,煤炭等燃料和空氣被送入鍋爐,經過化學處理的給水也被注入鍋爐,燃料在鍋爐內燃燒,釋放出的熱能使水轉化為高溫高壓的蒸汽,這些蒸汽隨后被引導到汽輪機中,使其旋轉做功,汽輪機的旋轉運動進一步帶動發電機,從而將機械能轉化為電能,一系列過程實現從燃料到電能的轉換。

如果想要大規模的獲取電力,現在大明已經基本上具備了前兩個系統的初步條件,可能還需要研制改進,但基本的東西都已經有了,不是什么都沒有的空中樓閣。

所以,現在獲取電力,需要的就是能跟蒸汽機配套的發電機。

呃,倒是還有柴油發電之類的選項,但是柴油的提取又涉及到了石油化工,而且大明現在沒辦法獲取足夠方便得到的柴油,所以這個選項就被排除了。

因此,所有用電的工業設備,眼下是肯定都用不了的,等送過來能跟蒸汽機配套的發電機以后,才能考慮。

而往復式蒸汽機驅動的發電機.估計得一頓好找了。

而且要是更往前的愛迪生式兩極直流發電機,那玩意是通過皮帶和蒸汽機相連的,就更加古老了,不過這種圖紙倒是相對好弄,原理不算復雜,但在大明世界進行制造和組裝的話,難度還是相當大。

不過朱雄英參考現在大明世界蒸汽機的發展情況來看,覺得這種往復式蒸汽機驅動的發電機還是挺靠譜的,因為現在大明世界的蒸汽機的轉速不高,每分鐘在幾十轉的樣子,所以配套的發電機肯定不能太先進,這就跟單買一個4080顯卡,主板和cpu還是原來的破爛貨,肯定發揮不出顯卡性能,甚至有可能不兼容,是一個道理。

配合這種原始蒸汽機的發電機,都是大而扁的樣子,極數多、轉速低,為了彌補往復引擎速度的波動,轉子部分要做的慣性盡量大,勵磁線圈上加上阻尼繞組也有利于穩定工作,而且,全是自然風冷.

“殿下?”

聽到喚聲,朱雄英收回了飄飛的思緒。

朱雄英和李景隆、馬三保,先是參觀了一下火銃的制造工坊。

陽光透過半敞的工坊大門,灑在忙碌的匠人們身上,形成斑駁的光影。

空氣中彌漫著鐵與火,不,準確的說是鋼鐵和硝煙的氣息,那是火器制造的獨特味道,既有金屬的堅硬與冷酷,又帶著一絲熾熱的希望。

少監引領著朱雄英、李景隆和馬三保步入火銃制造的核心區域。

只見一排排鐵砧上,匠人們或揮錘鍛打,或精心打磨,一件件火銃的零件雛形在他們手中逐漸成形,那些看似簡單的工具,在匠人們熟練的操作下,卻能夠變成構成火銃的一個個部件。

“殿下請看,這便是現在做燧發銃的銃管。”少監指著一個剛剛成形的銃管說道。

朱雄英拿了起來,如果要求不嚴格,或者說肉眼大概一看的話,那么這些銃管基本上是一樣的,但用測量工具來測,里面的差異就出來了。

少監解釋道:“雖然我們已經盡量按照一致的要求來做了,但每一支槍管的尺寸還是存在一點點差異。”

這是沒辦法的,手搓就是這樣,取決于工匠的熟練度,甚至取決于當天的狀態,是不是吃得太飽,是不是太冷導致手抖,是不是太熱導致手心都是汗

不過朱雄英并沒有責怪什么,而是點了點頭,目光掃過那些正在加工的槍管,心中已經有了主意.要實現火器的大規模生產,并且保證每一支火器都具有相同的性能,就必須引入更先進的測量和加工設備,當然了,測量還在其次,主要是加工設備,也就是車床。

朱雄英的心里,已經基本上定下了未來技術發展的方向。

一方面是要獲取電力,就要搞來能跟蒸汽機配套的發電機,以煤炭為燃料進行火力發電;另一方面要大規模制造,就要有機床,數控機床沒條件不要緊,可以先弄一些落后的機床,畢竟不管怎么落后,對于大明世界來講,都已經很先進了。

實際上,之所以產量提高不上來,跟現在明軍基本上不再新造火繩銃是很有關系的,之前的火繩銃結構比較簡單,直接一個圓管,尾端會有一個放點火引線的孔,和火炮一樣,裝入黑火藥,再放入彈丸,后面小孔插入引線,使用時候點燃引線,等到火藥引燃,將前端彈丸發射出去。

而現在就復雜多了,畢竟燧發銃跟火繩銃之間,看起來只加了一個燧發機構,但內部的差異卻很大。

而燧發銃想要繼續向近代槍械發展,面臨的最重要問題,就是冶金技術,金屬冶煉技術的進步讓金屬材質的槍管強度更高,加工工藝的變化進步也讓槍管制造更容易,管壁更薄而能保證承受火藥氣體的力量而不炸開大明現在突破了“鋼的獲取”這一技術難點,因此是可以繼續往前走的。

他們繼續前行,來到了火藥填裝的工坊,這里的氣氛更加緊張,匠人們小心翼翼地操作著,生怕一絲火星引發不可預知的危險。

朱雄英仔細觀察著火藥填裝的每一個環節,心中默默盤算著如何提高生產效率,同時確保安全.看了半天也沒什么好想法,勞動人民都是很有智慧的,只要不是那種跨時代的想法,一般在不斷地實踐經驗中,都已經總結出來了。

實際上,粒狀火藥早就開始用了,二十年前明軍就知道火藥作為混合物,粉狀火藥容易分層,容易受潮,其燃燒效能不穩定,因此開始采用顆粒火藥,只不過是比較原始的顆粒火藥。

但不管如何,顆粒火藥的性能都更穩定,威力更強,而且火銃手的訓練成本遠遠低于弓弩,自然遠程武器開始從弓弩向火槍轉換。

而戚繼光的《紀效新書》所列的鳥銃火藥配方,就已經非常接近現代黑火藥配方,在這個時間點前,世界的其他國家并沒有類似的配方,所以現在大明的火藥水平,其實是很不錯的。

或者說,相較于火銃,其實火藥是先進的.畢竟現在大明用的火藥,就算放到現代世界歷史上的清末,其實都是夠用的,到十九世紀中葉時,黑火藥仍然是輕武器的基本發射藥。

而火槍技術的突破,重點并不在于火藥,而在于另外兩項,這也是今天朱雄英來的主要目的,因此火藥的事情,他并未說什么。

穿過火藥填裝的工坊,他們來到了火銃組裝區域,這里匠人們正忙碌地將各個部件組裝在一起,每一支火銃的誕生,可以說都凝聚了無數匠人的心血。

朱雄英駐足觀看,看的相當認真,仿佛要看透這每一道工序的精髓,他走上前去,仔細觀察匠人們的手法,不時地點頭稱贊。

說實在的,對于朱雄英來講,這些匠人可比絕大多數文官要有用多了,在他看來都是大明最寶貴的財富。

那句話怎么說來著?他們的雙手,承載著國家的安寧與榮耀。

李景隆站在一旁,也被這繁忙而有序的場面所吸引,他此前其實從未見過如此大規模的軍器制造場景。

而馬三保則是什么都沒說,只是看著朱雄英,馬三保覺得這位長孫殿下對軍事、對戰爭的理解與洞察,遠非一般人所能及,這時候肯定是有了一些自己的想法。

“殿下,這便是我們兵仗局目前的生產狀況。”

少監恭敬地說道:“雖然已經盡力提高生產的速度,但由于熟練匠人數量的限制,還是無法大幅度提升產出。”

朱雄英點了點頭,他知道少監所說的話都是事實,但他也相信,只要找到了正確的發展方向,大明的火器制造水平一定能夠迎來質的飛躍。

而他負責的,就是找出問題,然后點明方向,至于其他的事情,就是這些工匠來完成的了。

“你們的努力和付出我都看在眼里。”朱雄英說道,“未來肯定會有更好的設備來提升產能,另一方面,這些匠人技藝精湛,為大明立下了功勞,也要好好嘉獎,希望他們能夠保持對火器制造的專注,只有真正熱愛這門技藝的人,才能制造出精良的火器,對吧?”

匠人們聽了朱雄英的話,都紛紛點頭,可以說是深受鼓舞紛紛,表示將繼續努力為大明朝的火器制造事業貢獻自己的力量。

不過朱雄英不僅要提升大明的火器制造水平,還要規劃整個軍事工業的發展方向,以確保大明在未來的戰爭中立于降維打擊的地位。

朱雄英環顧四周,目光中閃過一絲堅定,他轉身對主管兵仗局的少監說道:“如今,我有一項重任需要他們協助完成。”

少監聞言,連忙躬身道:“殿下請吩咐,定當竭盡全力。”

朱雄英點了點頭,沉聲道:“現在需要調撥匠人,來研發下一代的火銃,也就是能夠對燧發銃實現全面超越的火銃,具體的設計思路,我會跟他們講,需要你安排十余名最擅長的大師傅來協助。”

少監聞言一愣,隨即反應過來,連忙應諾,他知道這位吳王殿下對火器的重視非同一般,這次調遣匠人,定是為了了不得的新東西。

很快,少監就找來了這些人。

所謂“大師傅”,指的是工匠里面最受尊敬,手藝最好的匠人,跟年紀有關系,但關系不是特別大,主要還是技術水平。

而找到了這些人以后,李景隆和馬三保繼續去完成他們的任務,根據戰爭期間陸師水師的實際體驗去反饋現在燧發銃的改進意見,朱雄英則是交代給了他們下一代火銃的研發方向。

因為火銃的極大進步,再加上世界上沒有同樣列裝足夠規模火銃的對手,所以“排隊槍斃”這種場景,注定不會出現了,大明會跳過這個階段,直接進入到下個時代。

而下個時代的關鍵,就在于三大技術。

——膛線、定裝彈、后裝發射。

朱雄英的目光掃過面前十余位肅立的大師傅,每一位都是工匠中的翹楚。

朱雄英從袖中取出一幅圖紙,展開在眾人面前,圖紙上大略繪制了他構思的下一代火銃的形狀。

“諸位大師傅可先看看,看有哪些地方不理解。”朱雄英指著圖紙說道。

大師傅們紛紛圍上前來,仔細端詳著圖紙上的每一個細節,他們的臉上露出了前所未有的專注。

“諸位師傅,火銃之威,在于其射程與精度,今日欲與諸位探討的,便是為銃管上膛線,以進一步提升火銃的性能,簡而言之,便是在銃管內壁刻出螺旋狀紋路,使彈丸在火藥推力下旋轉飛出,如此既能穩定彈道,又能增加射程。”

朱雄英的聲音沉穩而有力,并沒有因為外表年輕或是不懂行,而被這些匠人在專業領域輕視。

膛線這種東西,這些大師傅其實是知道怎么回事的,因為滑膛銃的弊端,這些人都看得出來。

一般來講彈丸都是要比銃管小的,但是因為小,因為尺寸差異,所以現在的火銃是沒法打準的,哪怕是同樣狀態,射出去以后的彈丸,都是有很大的隨機性的。

而自旋穩定也不是什么高端原理,這玩意墨家在上千年前都玩明白了,所以膛線這種東西肯定是能夠輔助彈丸打的更準,因為彈丸發射的時候,有膛線就會高速旋轉。

但問題在于,拉膛線會極大的增加火銃的制造耗時和成本。

不久,一位中年匠師提出了自己的見解:“殿下,此圖甚妙,但有一問,若要為銃管上膛線,恐需特制之工具,不知殿下可有此等工具?”

大師傅中,另一位年近花甲的老者微微上前一步,他恭敬地行了一禮,緩緩開口:“殿下,膛線之技,必能大增火銃之射程與精準度,只是,如何實施,還需細細琢磨。”

這話說的委婉。

不過工匠們,顯然都有顧慮。

朱雄英微微點頭,對他們的見解表示贊賞:“兩位所言極是,不過以后自然會有專門用來拉膛線的機器,現在的想法,就是按照這些要求,先在現有的基礎上,考慮和設計下一代的火銃。”

后裝發射,其實跟膛線的設計,是配套的。

前裝發射有很多弊端,比如銃口朝下時,受重力影響的彈丸和火藥很容易從銃管內滾落,造成啞火,畢竟彈丸的直徑和銃管口徑之間存在著游隙,所以軍隊里普遍采用的解決方案是盡可能的保持銃管朝上,另外選擇直徑略大于槍管內徑的彈丸,雖然直徑較大的彈丸很難用手直接塞入槍管內,但借助自己制作的小木錘或者標配的推彈桿,還是能夠較為輕松的將彈丸送入銃管內的。

炮兵也研究出來了一些土方法,比如在裝完火藥和炮彈以后,往炮管內塞入濕泥,或是稻草加上濕泥,能夠增加氣密性。

但如果要搞膛線,讓彈丸旋轉,那就要讓彈丸比銃管略大一點,這樣發射才能讓彈丸嵌入膛線而旋轉,但這樣裝填彈丸會非常的麻煩,因為銃管的尺寸本來就是有差異的,如果彈丸卡住了,火藥推不動,那么得到的結果就只有一個——炸膛,這對火銃手來講是非常恐怖的事情,可能眼睛鼻子手指頭就都會被炸掉。

所以就有了后裝的設計,讓彈丸和火藥從后面裝入銃管,裝好后密閉后部然后射擊。

這種后裝火銃,其實跟近代步槍,在設計造型上的差異,就已經不大了。

但是現在畢竟都是前裝的火銃,突然說要設計一款后裝的火銃,其實是顛覆所有人的觀念的,這跟手機從下半部分實體按鍵變成一整塊屏幕,對用戶的沖擊,是一個道理。

整體來講,這是一個顛覆式的設計。

而除了與膛線配套的后裝設計,朱雄英的圖紙里,還有一部分,畫了另一個工匠們一眼看上去不太好理解的東西。

——定裝彈。

定裝彈就跟用稻草和濕泥巴塞炮管一樣,其實雛形隨著火器在實戰中的應用,已經在明軍里產生了,一些比較心靈手巧的火銃手會把一次發射所需的火藥、彈丸放置在一張油紙上,然后將油紙卷成紙筒用線繩綁緊兩端,使火藥和鉛彈被紙筒包裹,還可以在紙筒中間再用線繩綁緊一次,用于分離鉛彈和火藥。

在使用時,這些火銃手只需要取出一枚紙制定裝彈,然后用牙咬,在紙制定裝彈的尾部撕開一個缺口,將火藥從缺口處倒入銃管內,然后再將剩下的紙筒以及紙筒內包裹的鉛彈一起囫圇塞入銃口內,最后抽出明軍火銃標配的推彈桿將其推入銃管底部即可。

可以說,是一種能夠提高發射效率的辦法,要說有缺點,那就是保存起來數量多了就會比較費勁,因為油紙很容易因為顛簸等各種原因破裂,造成火藥的流散。

而這種定裝彈的雛形,油紙還不能弄得太厚,因為要靠火銃手用牙齒咬,太厚要么咬不開,要么很費力,還不如按部就班地從火藥壺里掏。

朱雄英需要的,是早期的金屬定裝彈。

當然,這只是他心目中的第一步,后面肯定還是要搞無煙火藥的。

只不過就技術難度而言,早期的金屬定裝彈現在大明能搞出來,因為這東西仍然還是以黑火藥作為發射藥,使用裸鉛彈頭,普遍口徑比較大,正適合大明的現狀。

路要一步一步走,飯要一口一口吃,把“后裝發射金屬定裝彈的線膛銃”這種全方位突破的武器搞出來,就已經很不容易了,至于小型化的無煙火藥定裝彈,那是以后的事情。

而在這一步,最需要解決的問題,就是橫針擊發式的金屬彈殼。

這種金屬彈殼在發射藥得到激發后會迅速膨脹,從而緊貼膛尾完美解決了槍械閉鎖的氣密性問題。

朱雄英肯定是不知道怎么搞的,這個問題,目前也只能交給工匠們去研究了,不過相信應該不是什么完全無法攻克的難題。

無煙火藥尤其是軍用無煙火藥,原理朱雄英倒是明白,化學老師提過,將硝化纖維溶解在乙醚和乙醇里并加入了適量的穩定劑使它成為一種膠狀物,然后通過壓成片狀、切條、干燥硬化等一系列工序,最終制成軍用無煙火藥,能夠極大增加彈丸的射程,并提高彈道的平直性和射擊精度。

而這種軍用無煙火藥的出現,也給子彈和步槍實現革命性的變革奠定了基礎,也就是八毫米的勒貝爾1886步槍,即近代步槍的鼻祖。

換句話說,現在大明自主批量生產火銃的技術,距離近代的栓動步槍,其實就差三大步了。

當然,這三大步不好邁過去就是了。

(本章完)

在搜索引擎輸入 我的爺爺朱元璋 龍之谷中文 或者 "我的爺爺朱元璋 lzgzw" 就可以找到本書

上一章  |  我的爺爺朱元璋目錄  |  下一章
其他用戶在看:
龍之谷中文 - 免費小說閱讀網 版權所有 www.lzgz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