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起義的動靜越鬧越大,最后大到王黼都捂不住了的地步。
趙佶獲悉后大吃一驚,急忙派遣譚稹前往東南,領導當地軍民平叛并捉拿亂匪方臘、方百花兄妹。
譚稹長得高大魁梧,外表很像一員武將。而且他平日里很注重穿戴,儀容整潔,站有站樣,坐有坐樣。他平時還喜歡談兵論武,夸夸其談,包裝他自己。讓趙佶和趙宋王朝的文武百官都覺得,他是童貫第二,也是一個很會打仗的宦官。
而實際上,譚稹就是一個紙上談兵的家伙。
譚稹之所以能出人頭地,有四個原因:
第一個,譚稹最早是搞轉運的,也就是將東南的財物轉運到開封府。
其實,以譚稹的本事,根本就干不好這個需要有很強調度能力的差使。
可誰讓譚稹的運氣夠好,有一位當世一等一的能臣做搭檔。
譚稹的搭檔便是——北宋抗金名將陳遘。
提到兩宋時期的名將,人們首先想到的肯定是岳飛、韓世忠、吳玠、劉锜這些南宋時期的名將。
可實際上北宋時期也有名將。
而陳遘便是當之無愧的其中之一。
更為難得的是,陳遘還文武雙全。
不夸張的說,陳遘也就是運氣不佳,否則,他的成就肯定不在岳飛、韓世忠、吳玠、劉锜這些人之下。
陳遘是登進士第的飽學之士,而且,他不論在哪為官,做什么工作,政績都極為凸出。
歷史上的陳遘創造了“經制錢”,在淮、浙、江、湖、福建等七路,增收賣酒、鬻糟、商稅、牙稅、契稅、頭子錢、樓店錢,每貫增收二十文以充經制之用,給宋軍剿滅方臘起義籌集到了足夠的軍費。
另外杭州的水利也是陳遘修的。
最關鍵的是,兩宋時期有五場可歌可泣的保衛戰,其中兩場都是陳遘打的。
所有人都知道宗澤。
但很少有人知道,宗澤原來只是因緣際會才獲得的副元帥之職,而陳遘卻是眾望所歸的元帥。
換而言之,在趙宋王朝面臨滅頂之災之際,趙宋的君臣認為陳遘能夠力挽狂瀾,保住趙宋王朝的江山社稷。
只不過,當時陳遘被困在中山府城里打中山保衛戰,后來金國重兵圍困中山府城,陳遘堅壁固守半年之久,最后不幸為叛將沙振所殺,全家十七人一同遇難。
這才讓趙構將元帥的位置給了汪伯彥。
如果陳遘不死,宋金之戰可能會在某種程度被改寫也不一定。
后來,等金兵入城,見到陳遘尸首,肅然敬立,并譽之為:“南朝忠臣也”,將他葬在鐵柱寺。
可以說,陳遘就是任何君主都渴望的人才。
極為忠誠。
極為有能力。
極為堅定不移。
譚稹搞轉運的時候,搭檔陳遘,那政績不用說,年年都是首屈一指的,并且非常耀眼。
值得一提的是,如果不是陳遘在擔任淮北淮南轉運使,不停地給趙佶上奏章,稟報東南的事,趙佶直到現在可能都還被王黼蒙在鼓里。
第二個,譚稹運氣極好,竟然被他僥幸得到了“鎮國神寶”玄圭。
這玄圭,長約一尺二寸。兩旁刻有十二山,好似古時候的山尊,上銳下方。上面有雷寸之文,下面沒有瑑飾,外黑內紅,中間有一個小洞,手指可以深入其中,是周王執鎮圭,可以鎮壓國運的神寶。
譚稹靠著給趙佶進獻玄圭,開始得到趙佶的重用。
當時譚稹在大慶殿獻上玄圭,趙佶當眾說:“有此寶鎮運,誰能撼動我大宋江山?!!!”
第三個,譚稹有極為強硬的靠山。
譚稹與大宦官梁師成關系很密切。
梁師成是宦官中的文人,與童貫正好是一文一武。他貌似忠厚老實,實則心存奸詐。他是趙佶身邊的大紅人,凡御書號令皆出其手。他多選擇善于書法的小官學習仿效趙佶的詔書字體,摻雜詔書奉旨意而頒布,朝廷大臣沒有人能辨別的。也就是說,他甚至有更改趙佶圣旨的能力。以至于即使是蔡京、蔡攸父子對他也要獻媚攀附,人們都視他為“隱相”,他所擔任的官職竟然有上百個之多。
還有,梁師成自言是蘇軾出子。
所謂出子,乃有孕之妾被休棄后所生之子。
世人大多不信梁師成是蘇軾的出子,但這也許是真的。
在這個時代,像蘇軾這樣大名鼎鼎的文人,身邊都有不少姬妾,何況蘇軾又是一個風流成性的家伙。據說,他曾經在惠州遣散了身邊所有的姬妾,只留下一個王朝云與己為伴。
由于黨爭的緣故,趙宋王朝禁止讀蘇軾的文章,甚至連他的書信都被官府給毀掉了。
梁師成跟趙佶求情說:“先父犯了甚么罪,以至如此?“
從那以后,蘇軾的文章才逐漸出現。
梁師成對蘇軾留下的子孫也非常照顧,兩家的關系也非常不錯。
另外,梁師成還是有些才學的,大觀三年,他參加科舉考試,竟高中進士第一甲第十一名。
也正是因為如此,趙佶對梁師成一直青眼有加,對梁師成極為寵信。
而梁師成和童貫一直不對付,所以梁師成想找個讓他順心的人來取代童貫。
梁師成選中的人便是“頗懂統兵”的譚稹。
另外,梁師成跟取代蔡京成為宰相的王黼關系極好。
王黼待梁師成像對待父親一樣。
可以說,王黼之所以能成功取代蔡京,有很大程度都是因為有梁師成幫王黼。
——梁師成天天伴在趙佶左右,對于揣摩趙佶的心思,很有一套。王黼就是靠著梁師成的提醒,才能屢屢猜中趙佶的心思,讓趙佶將王黼引為知己,以為王黼能代替蔡京,幫他掌管好趙宋王朝這艘巨艦的舵。再加上,王黼堅決支持聯金滅遼收復燕云十六州這個計劃,蔡京不支持這個計劃。王黼便如愿以償地成了趙宋權相。
如今,梁師成、王黼以及譚稹組成了一個鐵三角,準備包攬趙宋王朝的絕大多數權利。
梁師成和王黼也在大力培養譚稹,準備用譚稹取代童貫。
也正是因為如此,見東南的事捂不住了,王黼保舉譚稹前來東南平叛,而梁師成又從中斡旋,這才讓譚稹來東南剿滅方臘、方百花兄妹二人。
第四個,跟趙宋王朝歷任皇帝一樣,趙佶也不信任武將,所以他特別喜歡用沒有威脅的宦官來統兵。
所以,王黼和梁師成保舉譚稹來東南平叛,正中趙佶的意,趙佶立即就派譚稹擔任兩浙制置使,全面負責東南的平叛工作。
譚稹一到鎮江,就將江陰軍、興國軍、信陽軍、漢陽軍、天長軍、高郵軍、建安軍、淮陽軍、漣水軍全都召集到了鎮江,湊集了五萬大軍,加上附近主動來投的地主武裝,號稱二十萬大軍,實際上也有八萬人馬了。
有人跟譚稹建議,這八萬人馬可據險而守,等待朝廷發來大軍,再一同南下去剿滅叛匪。
還有人跟譚稹建議,當務之急是訓兵秣馬,以守為攻,待機而動。
可譚稹此來,目的就是用那些村夫刷軍功的,哪能等別人來分潤他的功勞?
所以,譚稹當即就否定了那些怯戰將領的想法,想要將他這八萬多人馬一分為二,一部順著京杭大運河直撲杭州,另一部從江寧府南下直撲歙州,竟然是想同時將江鴻飛和方臘剿滅。
就在這時,有從蘇州逃回來的人對譚稹說,方臘已經派大將方七佛率領七萬精兵強將北上,看那意思是準備前來奪取長江。
譚稹一聽方臘義軍主動來送死,突發異想,想要在潤州組織一次大會戰,用以消滅方臘義軍的主力,然后再揮師南下,一舉收復蘇、秀、湖、杭四州。
換而言之,譚稹竟然想一戰定乾坤,留下其善戰的美名。
老實說,這固然有譚稹盲目樂觀的原因,也是因為以前的農民起義,真不難剿滅,完全就是給宋軍將士刷軍功的。
所以譚稹是真沒將方臘義軍放在眼里。
譚稹不切實際、急躁銳進的設想遭到了普遍的反對。
面對譚稹這么激進,陳遘更是勸道:“當務之急乃是守住過江的通道,先立于不敗之地。鎮江城、金陵城皆堅城,左右又有山頭百余,利于我軍布陣設防。蟻賊雖眾,卻不能在我防區展開。我軍依險而守,扼住蟻賊北上之路,便是大功一件。”
紹圣三年,趙佶以平江、鎮江軍節度使的身份被宋哲宗封為端王。
到了政和三年,趙佶登基的第三年,就將鎮江由州升格為府。
——這是兩浙地區最早由州升格為府的城池。
這說明鎮江在趙佶的心目中地位是比較高的。
鎮江之所以得到趙佶的重視,除了趙佶的個人情感以外,也因為鎮江這個地方地理位置極為重要。
鎮江北有長江天險,是長江下游的軍事重鎮,可以阻擋南侵之兵南下,又四通八達,哪里都去得,古往今來皆是兵家必爭之地。
了解軍事的人,都知道,這樣關鍵的戰略要地,肯定得在第一時間抓在手上,力保它萬無一失。
因此,陳遘給譚稹進獻得是金玉良言。
可面對陳遘的金玉良言,譚稹回以的卻是,將陳遘送入監獄。
譚稹將陳遘送入監獄的罪名是,陳遘丟了六百萬石秋糧,不僅資敵,還令開封府今年的糧食變得緊張。
陳遘是淮北淮南轉運使,兼管著兩浙地區的秋糧運輸工作,讓江鴻飛劫走了六百萬石秋糧,肯定是一個大罪。
不過,陳遘到底提醒趙佶東南發生叛亂了,也算是立了功,如果有人肯為陳遘美言,陳遘也不至于入獄。
可王黼在捂此事,陳遘卻一遍一遍地往上捅此事,陳遘早就得罪了王黼,王黼豈能不收拾陳遘?
還有,當初譚稹是跟著陳遘立了不少功,但也沒少受陳遘的氣,如今正好報仇雪恨。
于是,陳遘這個在歷史上平方臘起義一事上起到舉足輕重作用的大能臣,就被王黼和譚稹聯手治了罪,打入了大牢。
譚稹殺雞儆猴處置了反對他會戰的陳遘。
譚稹還找來所有反對會戰的人,一一做他們的思想工作,重申他們若不以雷霆之勢粉碎東南蟻賊的叛亂,就會成為趙宋王朝的罪人。
別人也就不敢再反對了。
于是,雖然方臘義軍緊趕慢趕,但還是宋軍先過了長江。
可是,在譚稹的堅持下,宋軍渡過長江后,卻沒有去依托鎮江、江寧等堅城固守,而是在潤州拉開架勢,要跟方臘義軍會戰。
方七佛來到潤州了之后,聽說宋軍已經過江了,后悔不已,他心想:“若圣公能早幾日來見江衍,我又何必如此被動?”
接著,方七佛探聽到,譚稹已經調兵遣將命令他手下的宋軍在丹陽的練湖一帶集結,似乎是想要跟他會戰。
方七佛大喜,若是一戰擊潰譚稹部宋軍,他還是有望奪回長江的。
雙方都有交戰的意圖。
于是,丹陽湖之戰便打了起來。
開戰之前,譚稹以為就是屠殺一群農夫。
交上手以后,譚稹才知道,他的對手是一群不怕死的瘋子,他們念著咒,不要命一般地沖殺。
而譚稹手下的南兵又多年不經歷戰陣,已經不會打仗了。
原本,譚稹手下的南兵還能仗著裝備的優勢,另外他們還有點馬軍。
可開戰以后,譚稹才發現,方臘義軍的裝備是不怎么好,但他們手上的兵器卻是不差。
結果,雙方經過長達三個時辰的會戰后,宋軍敗了。
膽小懦弱的譚稹見此,一點都沒有抵抗,在第一時間就帶著自己的親軍和兩浙路制置使司的大部分文官幕僚逃離了戰場。
主帥都跑了,宋軍的指揮系統立即癱瘓,宋軍將士的士氣隨即低到了谷底,戰陣很快就被方臘義軍完全沖垮了,宋軍將士比著賽往戰場外逃去。
可方七佛卻果斷投入預備隊,將宋軍給合圍了。
最終,宋軍被殲滅了差不多五萬大軍,而方臘義軍卻只損失了不到兩萬。
毫無疑問,方臘義軍取得了一場大捷。
更讓趙宋王朝一方失利的是,由于戰前譚稹只想到了勝利沒想到會失敗,而且,一戰敗,譚稹就在第一時間直接逃過江了,對至關重要的鎮江不聞也不問。
由此,導致了趙宋王朝差點丟了鎮江。
幸虧千鈞一發之際,連著三日急行軍的王稟,率領京畿禁軍、鼎澧槍排手及時過了長江,與趕來奪取鎮江的方七佛部方臘義軍,在鎮江城下廝殺起來。
兩軍一直打到了深夜,也無法分出勝負,最終只能各自收兵,來日再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