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向的話,讓向皇后騰起一絲希望,但隨即被章惇打破了。
“《春秋》有載,許世子止弒其君買。”
知樞密院事冷冰冰的述說著。不論是故殺還是誤殺,在孔子那里,都是一個弒字。
“這樣啊……”
向皇后沒了聲息。縱使是沒讀過多少書的太上皇后,也知道弒這個字有多么沉重。圣人的文章,一字都難以更易,既然說誤殺也是弒君、弒親,那就是不可饒如的重罪。
宰輔們也寂寂無聲。幾個月前,他們才擁立上臺的天子犯下了如此大錯,也讓他們進退兩難。
弒父之罪,歷數過往中國君王,隋煬帝算是比較有名的。
沒名氣的還有一些。南北朝的南宋劉劭、北魏拓跋嗣,五代梁朝的朱友珪,以及一些外國、番邦。
不過也就隋煬帝多坐了幾年江山,其他幾位事后都沒有活過一年半載。
弒父之罪,天地不容。弒君之罪,同樣難容于天地。
同時犯了兩條滔天大罪,哪里還有容身之處?
趙煦雖然是無心之過,可是有圣人的如椽鐵筆在前,任何理由和借口都難以幫他洗脫。
只是趙煦才六歲,什么都不懂的孩童。他吩咐宮人密封帳幕,純屬一片赤子之心,真要歸罪于他,也極難說得過去。
這跟已經成年的許止不同。許止進藥害死了其父,還會有人懷疑其中有什么情弊,一個六歲的孩子,又哪里會有那么復雜的心思。就是懷疑,也會懷疑到向皇后的身上。
各自的頭腦中都是一團漿糊,如果這是一件發生在普通人家的案子,都不是那么容易能析斷明白,何況還是發生在天子身上?
春秋決獄說君子原心,不當以罪誅,可不代表無過。弒親之人,到底有沒有資格再繼承家業,誰能判得讓人心服口服?
現在將這件事放在趙煦身上,就是他這個皇帝,到底還能不能做下去的問題。
就是向皇后也很清楚現在的局面有多么的糟糕,“眾位卿家,現在該如何是好?”
嘆了一聲,韓岡出班,脫下官帽,拜倒于地:“天子有過。臣忝為帝師,教導無方,實難辭其咎。”
自確認了趙頊的死因后,王安石頭腦一直都是昏昏沉沉,對他有知遇之恩的皇帝卻死在了他的學生手中,本來就因趙頊之亡而傷心的時候,卻又撞上了這樁人倫慘劇。
老年人最忌大喜大悲,今天的事,放在其他宰輔身上,只會讓他們思前想后、考慮得失,只有王安石心痛如絞,反應也變得遲鈍了。直到看到女婿出來請罪,這才稍稍清醒過來。同樣是免冠伏地:“臣亦有罪。”
“宣徽!相公!”向皇后急聲道,“你們這是做什么?!”
還能做什么?韓絳想著。
當年商鞅變法,太子犯法,商鞅不是找太子的麻煩,而是將太子的兩位老師處置了,一個臉上刺了字,另一個則將腳剁了。
韓岡和王安石從趙煦還是太子的時候就做了他的老師,如今小皇帝犯下了弒父之罪,他們怎么能
置身事外?
就算這是因孝心而起的意外,兩人,包括還不在場的程顥,至少都得辭官去職才能抵得過。
不過韓絳作為首相也不能干看著,“介甫、玉昆,現在首要之務是該怎么對天下臣民說這件事,不是引罪請辭的時候。”
韓岡隨即起身,又攙扶了王安石一把。
請罪是必要的表態,既然已經表明了,就沒必要再跪著了。
整理好衣冠,韓岡對向皇后道:“殿下。這件事不可能保密了。”
“沒有別的辦法了?”
如果僅僅是趙頊病死,誰都不會認為哪里有問題。在中風后,而且是后遺癥極為嚴重的情況下,能拖這么長時間,已經可以算是奇跡了。
可是偏偏又有包括一名御醫在內的三人與趙頊同時死亡,這就不能不讓人產生聯想。
到底是什么原因會造成太上皇和御醫、宮人一起喪命?
會有人認為這是正常的病故嗎?還是一個不幸的意外?
都不可能,外界的猜測只會往謀殺的方向偏過去。甚至有些有心人,還會故意將事情往那個方向扭轉。
蔡確嘆道:“殿下。三條人命在,堵不住天下悠悠之口。”
真相可以掩蓋,但三條人命掩蓋不了。皇權雖重,控制力卻如篩子一般,越是強要封鎖消息,就越是會傳得滿城風雨。
而且在列的諸位宰執,也沒人會愿意為趙煦掩蓋事實。
這對他們有什么好處?
除了引火燒身,讓世人懷疑起自己也參與到弒君的罪行中,趙煦成年之后,更是會想方設法的殺人滅口。
在列的哪一個不是熟讀史書,就是進門后一句話沒說過的郭逵也都將春秋和諸史翻了一遍又一遍。
看多了史書,有哪一個會相信皇帝的人品?即使君臣相得如李世民、魏征,到最后還不是以悔婚毀碑為結局?
幫小皇帝瞞下太上皇駕崩的真相,最后得到的絕不會是感激和三代富貴,而是滿門抄斬。
蔡確心中哀嘆,這一回,定策、擁立的功勞是徹底作廢了,當初的辛苦到底是為了什么?真還不如王珪那般直接離開朝堂來的省心。
他視線掠過一眾同列,這里面,有多少會為才登基的小皇帝赴湯蹈火的?
恩未施,信未立,威權還不知在哪里,對未來的收益更無法期待,現在還有誰會忠心于他?
恐怕只要想通了之后,即便是向皇后也不愿意不明不白的將這一次的意外瞞過去。否則外界都會懷疑到她身上,而趙煦日后也肯定會設法將罪名推給她,然后以為先帝復仇的名義,將向皇后和向家打落深淵,來個死無對證。
可一旦公開的話,趙煦就很難再坐在天子之位上。年紀再小,也得為他做的事負責。
換一個皇帝,這話說得簡單,可事情卻哪里能那么容易就做得出的。廢立天子,
蔡確猶豫不定,無法有一個決斷。
不僅是他,就是王安石、韓絳,不敢也不愿說出有關廢立的字眼。
只有性格勇毅,膽大包天的大臣才能領頭做出決斷。
章惇、韓岡一時為眾人所注目。
章惇率先站了出來,“殿下,以臣之見,此事必須向百官公開。轂輦下一同事主,官階有尊卑,國事難共商。但事關天子、社稷,此事卻不可隱瞞。”
沒人反對,這個真相實在太過沉重,誰也不愿意壓在自己身上。
韓岡、蔡確之前也表態過了,這件事既然無法隱瞞,當然就得盡快公開。至少要將主動權抓在自己手中,也免得事情泄露后變得被動。
只是章惇還是沒有說到其他宰輔所關心的話題。
“官家那邊怎么辦?”向皇后問道。
“……”章惇張開口,卻沒有聲音,這個決定可不好下。
如果要廢帝另立,不可能擁立兩位親王的兒子,只要趙頊的兩位弟弟還活著,就不可能讓他們的兒子當皇帝。另外也不可能刻意再立幼主。為防年幼夭折,至少得十歲出頭。這樣的話,幾年后就到了親政的年紀。多半還是要在濮王一系中再做甄選。
但廢掉皇帝的話,豈是這么容易能說出來的?首倡廢立,可不是什么好事。
不過章惇終究果決,不顧儀態的舔了舔嘴唇,正要說話,卻被韓岡打斷了。
“殿下,此事不是區區十數人能做決斷,還請招在京的侍制以上官共議。”
韓岡的提議似乎是順理成章,但卻讓人匪夷所思。頓時,十幾道含怒夾忿的眼神就像標槍般投射過來。
這等于是將宰輔們好不容易抓在手中的權柄,分給所有侍制以上的重臣。
韓岡這是瘋了嗎?張璪在想。韓岡雖然是宣徽使,可參政議政的地位卻絕不下于樞密使和參知政事。
蔡確驚訝得說不出話來,韓岡到了現在還要保著小皇帝?
謀不可以決于眾人。這是誰都明白的道理。
人越多,就越難做出極端的選擇。除非有人引導,否則必然分作數派相互攻擊收場,最后商議和妥協的結果只會是保持現狀。
章惇也面露怒色,瞪著韓岡。
雖然說只要事情公開了,滅口就毫無意義。
不過背著弒父之罪的皇帝,誰敢讓他留在天子之位上?不怕他自暴自棄,干脆做一個隋煬帝?
就像是參與過屠殺的軍隊,誰也不敢將他們召回國中。縱使再善戰,也不能讓他們戍衛京城。
不要指望瘋子能念著舊恩啊!
可是章惇幾次想開口,卻都沒有說出話來——他終究不是霍光。
膽子最大的章惇不站出來,誰敢于出面反對韓岡的意見?不說別的,只要反對的態度傳出去后,文武百官那邊可都要得罪了。
向皇后猶豫了一陣,終于點頭,“就依宣徽的意思。”
“臣還有話說。”韓岡卻又說道。
“宣徽請說。”
“天子是上皇唯一的血脈,無論如何都必須保全。”
韓岡望著向皇后,想必她不會愿意重蹈曹太后的覆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