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孫伏伽茫然不知所歸的時候,后面有人把他喚住。
“孫大夫慢些,陛下召您回去。”
孫伏伽有些擔心的跟著來的這位宦官又回到了太極殿,這次是太極殿的偏殿,也就是皇帝辦公的地方。
說起來,之前天下未定,也就沒什么講究。
因為每月都有大朝會,于是李破便選擇在太極殿的偏殿當中處理政務。
到了去年的時候,一些朝臣便開始建議皇帝換個地方辦公了。
甚至于有些人影影綽綽的說太極宮還是小了點,不如擴建一下,統一了天下的開國之君,怎么能因陋就簡呢?
楊堅建造了大興城,楊廣也不差,重建了洛陽城,您的功績不比他們強的多?
就算沒有跟他們相較之心,也不能委屈了自己不是?
李破沒猶豫,掄起棒子來敲打了這些人一下,剛他娘的好過幾天,就來嘰嘰歪歪,是吃飽了撐的吧?
所以一切照舊,李破也沒弄出一座勤政殿來,依然端坐在太極殿中,一點沒有挪窩的意思。
不過今年的選秀之事又耽擱了下來。
時間忽忽就來到了六月,朝廷的事情依舊不少,本來打算在今年四月舉辦的選秀活動,眼瞅著又被挪到明年去了。
當時孫伏伽聽聞此事還上了一本,四五年了,唐宮只選了一次秀女,還是進選,這顯然不符合大唐蒸蒸日上的氣象。
身為諫官的他,若不諫上一諫,就屬于失職。
再者他還聽說皇帝對嬪妃們很是冷落,至今只誕下兩位皇子,還都是皇后娘娘所出,他也得旁敲側擊的說一說。
只是他的表章在門下就被駁了回去,連皇帝的批復都沒有。
一個清心寡欲的皇帝……孫伏伽覺得這樣不好,文皇帝楊堅英明果決,就是因為兒子太少,才有楊廣登位……
好吧,他這個想法的角度確實很刁鉆,平常人根本想不到。
太極殿中,李破悠然的飲著茶湯,幾個時辰下來他也是口干舌燥,而且飯點已過,他也有些餓了。
“臣參見陛下。”孫伏伽進到殿中施禮。
李破擺了擺手讓他坐下說話,估計這廝也是又餓又渴,便讓人上茶,卻不想給孫某人蹭飯的機會。
“卿的文章做的不錯,一看就知道是用心之作,朕聽說卿在前隋時也考過一次吧?”
這一關終是來了,孫伏伽微微欠身道:“回稟陛下,那是十六年前的事情了,臣那次考的是進士科,位在二等。”
李破接著問道:“那為何還要以諫義大夫之身,參與制舉?是想揚名嗎?”
孫伏伽有點緊張,但卻不曾畏懼,只是答道:“陛下力主開科取士,實乃天下文人之幸事也。
前朝大業年間,朝廷開科,臣滿懷抱負,前去應考,僥幸得中,然朝廷舉措有如兒戲,中第之人飽受非議,貶于下僚。
開科有如未開,還要受人譏笑嘲諷,臣深以為恥,且一直耿耿于懷。
今陛下在位,平定亂局,朝政日漸清明,氣象萬千。
不怕陛下笑臣狂妄,臣自覺才能還堪稱道,陛下任人唯賢,臣早晚必得重用,哪里還需宣揚姓名?
所以臣只想了一了當年心愿,臣這一身才學,來的堂堂正正,非是那等趁便趨利之徒。
臣任性之舉,確有不當之處,還請陛下勿怪。”
李破也是頭一次見到這么自負的人物,你這何止是任性,簡直就是胡鬧好吧?
他又想了想孫伏伽的來歷,這廝是河北人,既無家世也無名師,空著手跑到關西來考進士,而且還中了,才學之上確實無可挑剔。
像是劉焯,侯白,侯君集,房喬等人,與其相比,占據的優勢可不是一點半點。
估計也就是因為這個,入仕之后卻不得重用,受到了冷落排擠,加上自負才學不讓于人,所以十幾年下來弄的心理有點扭曲了?
行吧,這個解釋也算過得去。
而且看上去這廝雖有點偏執,但并非頑固不化的老學究,還知道拍馬屁呢。
“你也知道是任性之舉啊,卿在中書,應該曉得朝廷開科之艱難,朕若點了你的榜首,又該跟趕考的讀書人怎么交代?
是不是有人會說朝廷取士不公?卿參考之前,有沒有考量過這些?若是有的話,卿這個諫義大夫明知故犯,有何顏面邀得朕之重用?
若是沒有想過這些,那你的才能又如何值得卿如此自負?”
誅心之言讓孫伏伽一下沉默了下來,半晌才干澀的道:“此臣之罪也,愿受重罰。”
李破哼了一聲,冷冷的道:“明知故犯,好在未曾砌詞狡辯,朕就容你一次,下不為例,你不用回中書去了,在門下省任右諫義大夫。
朕倒是真想看一看,你是不是有這個才能讓朕許以重任。”
孫伏伽愕然抬頭,隨即便感激的起身一拜,“陛下放心,臣定不會傷了陛下識人之明。”
其實從中書的左諫義大夫,調任門下省的右諫義大夫,品級上是降了半格。
可右諫義大夫的性質是不一樣的,常年隨侍于君側,論起心腹程度來,是左諫義大夫所無法比擬的。
孫伏伽知道,這是明降暗升之舉。
以前魏玄成居于此職,那可是漢王府舊人,如今由他孫伏伽補缺,應該是機緣巧合,想要坐穩職位,還需顯出自己的才能來。
李破擺手讓他安坐,神色緩和了下來,狀元是個朝官,這次科考也是見了鬼了。
“卿作的文章朕已看過,頗有見地,那朕現在問一問卿,賞官就在眼前,以何職位許給進士們合適呢?”
孫伏伽明白這是考較,之前吏部那邊若不安排妥當,臨到這會再來琢磨,那和大業年間的科考也就沒什么區別了。
他略一沉吟便道:“進士們都還年輕,才德皆無法居于顯位,又不能沉于下吏,不然科舉難開局面。
以臣淺見,擇其一二,任于郡中,其余發往縣里,職有九品即可。
如此一來,既可昭顯朝廷正在用人之際,激勵后來者踴躍參考,又無幸進之嫌,招得非議……
陛下覺得如此可還妥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