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升的捷報送到東關(河內)時,已是十一月底。
東關城張燈結彩,一片歡天喜地。慶賀的人不僅有明朝派遣的文武、軍士,還有許多安南人。
其中有胡氏政權覆亡之后、幸存的大戶,有投靠了陳正元一家的宗室貴族,以及阮公瑰、阮智等早就投奔了大明朝廷的安南人;這些人巴不得陳季擴早點完蛋。不然的話,若安南叛軍得勢、清算的就是他們;前幾年他們得到的一切,也當然會付之東流。
張輔軍早就肅清了平原上的所有敵軍、即黃江流域的叛賊,他現在已經回到東關城內的“安南都督府”。
此時仍有多路叛軍存在,遁入了西部叢林山區;一時間,明軍拿他們也沒甚么好辦法。逃走的各路叛軍首領中,只有阮銀河、通過東關府知府阮智的關系,表示愿意接受明軍的招安。
張輔得到柳升的消息后,隔了一天才召集文武、商議向朝廷報捷的事宜。
一大早最先來到都督府的人,正是還掛著“副都督”官職的黃中。黃中來得太早了,只好先到大堂后面的院子里拜見張輔。
黃中見面就開始為張輔抱不平,以此表示與張輔共進退的態度。
“陳季擴無甚才能,起初將叛軍主力都放在了北邊,所以大帥才是出力最大的人。不料卻讓那柳升鉆了個空子,徑直跑到南邊,趁虛而入,白撿了大功,唉!”黃中一臉不悅地說著。
張輔反而十分淡定,說道:“我與柳將軍都是為朝廷效力,只要咱們把安南的事辦妥了,便是盡到了人臣的本分。何況安遠侯從海路奇襲,本是朝廷定好的方略,如今一切順利,咱們應為安遠侯高興才對。”
黃中愣了一下,又嘀咕道,“幸好那柳家的人沒做過燕王府護衛(張玉是燕王三護衛之一),不然現在的勢頭還了得?”
張輔聽罷瞪黃中一眼。
“聰明人”真是太多了,好像他不告訴別人,別人就甚么都不懂似的。張輔心里卻非常清楚,他不僅是張玉的兒子,還做過平漢將軍,現在的處境已不算差了。
他又看了一眼黃中,用很隨意的口氣、不動聲色地說道,“黃副都督,你是想讓他人以為、本將對朝廷有怨氣嗎?皇恩浩蕩,本將豈是不知恩義之人?”
黃中急忙彎下腰,終于閉上了嘴。
張輔穿戴整齊,估摸著時辰在卯時左右,便帶著黃中一起到了大堂。果然東關的文武官員、正好在這個時辰來都督府。
大伙兒陸續來齊了。張輔沒有立刻走上公座,卻把王命、印璽擺在公案上,率先跪伏在地,面向北方叩拜。眾人見狀,趕緊一起行大禮,高呼萬歲。
折騰了一會兒,張輔才爬起來,從袖袋里拿出了折疊好的奏章,先遞給文官侯海,示意他與同僚們傳閱。
這時張輔開口道:“本將寫好了捷報奏章,諸位瞧瞧,
可有不妥之處?奏章送走之后,咱們便安排左副將軍率軍押送賊酋,獻俘京師。”
侯海看罷奏章,說道:“新城侯乃主帥,為何不親自押解俘虜?”
張輔道:“攻破偽都城、捉住陳季擴的人是安遠侯。咱們選安遠侯進京獻俘,也算妥當罷?”
刑部尚書薛巖道:“張大帥亦居功至偉,不過言之有理。”
眾人紛紛附和。
張輔接著說道:“陳季擴雖滅,但黎利尚在山中,此人更加棘手。圣上重視此人絕不亞于陳季擴,我軍應設法、徹底鏟除窮寇!”
這時黃中露出了恍然的神情,還帶著些許敬佩。張輔看了他一眼,心道:沒得到先機,也不必急著抱怨,真想干點事、不會自己琢磨么?
張輔回顧左右道:“本將已上奏‘剿撫并舉’的方略。獎賞那些為明軍提供可靠消息的安南人;鼓勵叛軍中的人、限期出山投誠,否則沒收其家鄉的土地財產。同時重點進剿黎利部叛軍。”
兩個軍士抬著一副地圖,展開豎在了前面。
張輔暫且沒有理會,面對著眾人繼續道:“安南都督府還應向各地官府發邸報,公布大明朝廷的許諾。只待安南國局勢漸穩,絕大部分明軍駐軍將撤出東關、及以南地區;認可陳正元為安南國的國王,并將治理地方的軍政大權,交由陳氏君臣。大明朝廷不再直接負責安南國各地的人事、政令等事務。這也是圣上的旨意。”
或許圣上的判斷是對的,先讓安南人自己掌權,能大幅減少反抗。原先的交趾布政使司流官,因為遲早要卸任、難免盤剝沒有輕重,會讓安南的大戶、豪強覺得自身沒有保障。
張輔轉過身,指著旁邊的地圖道:“此番請旨,都督府宜在安南國增設四個衛城。除諒山衛之外,北江、志靈、河東(海陽)、松臺(海防)各增設一衛,并建立水陸驛道、官鋪驛站。
有了這些衛所防線,明軍駐軍可據有黃江平原東北一隅沃土,屯田駐守,無憂糧秣之需;且又能控制進入安南國的海陸兩路通道。海上的水師可從松臺河、東江,直入黃江,克日兵臨東關;陸師則可通過諒山衛、北江衛,迅速策應東關。
如此一來,明軍既不必分兵占領安南各地,也可保持對安南國腹地的兵力威懾。將來無須三萬人,我朝便能扼制安南國了。”
黃中率先贊道:“大帥英明!”
薛巖和侯海也隨之附和道:“張大帥有經略大才,只待圣上收到這份奏章,必可高枕無憂了。”
舊漢王府嫡系、右副將軍尹得勝也無異議。張輔的奏章得到了所有人的認可,決定馬上用快馬遞送京師。
……東關城(河內)的安南國王城,已經荒廢了好幾年。最近人們重新修繕、整理,接著從上表勸進陳正元的各大家族里選了一些宮女宦官;一番布置后,總算驅除了不少凋零頹敗的氣息。
這座王城的城
樓、大殿是重檐形式,極具東方古典風格,但與京師的紫禁城又有些不同。相同的是,東關王城經歷的腥風血雨,不比大明皇城少。胡氏政變、明軍入城,各方勢力都曾占領過此地。
王城外面的磚地上,許多安南人正聚集在那里,舉著萬人請愿書,請名正言順的陳朝先王之子陳正元早日稱王。許多圍觀的軍民瞧在眼里,感官上會認為、擁護陳正元的安南人非常多。
不過這些人都是張輔安排的,他不是第一次干這種事了,所以相當嫻熟。(當年明軍滅掉胡氏政權之后,張輔等武將得知、太宗皇帝有意“收復”安南土地,一眾武將便弄了一群安南士人進京,向永樂皇帝請愿,讓安南國“自愿”并入大明版圖。)
幾天后,安南官民終于如愿以償了。陳正元在東關王城,召集安南國的文武百官、以及大明使臣,于正殿登基稱王。
眾人議定的禮儀過程,陳正元先繼承王位、祭祀祖先;然后才率大臣、接受大明朝廷的冊封國王禮儀,正式獲得宗主國的認可,并出任“安南都督府”都督一職。
大殿上響著莊嚴的鐘鼓之樂,身穿禮服頭戴鳳冠的太后陳氏、牽著幾歲大的國王陳正元,在無數人的矚目下,他們緩緩走向了高高在上的王座。
穿著小小的袞服、頭戴冕疏的陳正元,顯然感覺有點不太舒服,他時不時想拿小手去抓頭上的王冠。這時陳氏便輕輕拉住他的手,避免他弄歪了衣冠。
母子倆終于走到了臺基上,在兩把椅子前面轉過身來。一眾大臣立刻跪伏在地,用安南話高唱著賀詞,大殿上一陣熱鬧。
張輔等幾個明朝文武,卻站在最末的位置,他們沒有下跪,只是拱手作揖,向上面的人鞠躬。陳氏專門朝這邊看過來,并輕輕點頭示意。
顯然她十分清楚,任何時候也不能無視宗主國的態度。
接著鐘鼓之樂漸漸停息,禮官走了上去,開始宣讀繼位詔書。這種正式的文書,卻是用正兒八經的漢語文言文寫成,讀的也是漢語。因為安南國只有漢文字、沒有別的文字,他們用漢字比朝鮮人還早。
光鮮華貴的大殿上,莊嚴的辭藻在房梁上回響。許多有權勢的人重新聚集一堂,生機勃勃的場面、仿佛時節的春夏秋冬,又仿如天道的興衰輪回;曾經的繁華再次回到了升龍城。
美麗的太后端坐在王座一側,她端莊的神態下,有著威嚴與激動之色。她與國王一起參加繼位典禮,便是讓大臣們明白,今后攝政的人是她。畢竟一個幾歲大的孩子,暫時還不知道怎么使用他得到的權力。
張輔旁觀了整個典禮,他猜測著太后的想法。或許陳太后此刻會覺得,諸事好像一個夢。曾經失去所有的婦人與小孩、能有今天,確實有點不可思議。
不過那個婦人的背后、有一個支持她的強權人物,便是手握兩百多萬實編軍隊、擁有萬里疆域的帝王。于是一切皆有可能。
.。著筆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