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明帝甩袖離開了玉泉宮,留下賢妃心塞不已。
皇上果然為著老七的膽大妄為動了真怒,還遷怒到她頭上了。
這個孽障,生下來就是討債的!
回到寢宮,景明帝心情郁郁,問潘海:“燕王在宗人府如何?”
“回稟皇上,王爺反應平靜,就老老實實在空房呆著。”
“其他人呢?”
“有幾位王爺陸續去探望了燕王……”
景明帝掃了潘海一眼:“燕王府那邊沒有動靜?”
潘海登時領會了景明帝的意思:皇上這是擔心未出世的孫子了,又不好意思被人瞧出來。
“燕王妃派婢女給燕王送了飯,一共十八碟,燕王全吃干凈了。”
景明帝撇撇嘴:“真能吃。”
潘海笑著道了一聲是。
景明帝手指敲了敲椅子扶手:“也沒鬧,也沒進宮求情,給老七準備的飯菜還挺豐盛……”
看來老七媳婦很沉得住氣啊。
想想也是,未出閣時又是退婚又是為姐姐打官司,大風大浪過來的……
景明帝忽然覺得這個兒媳婦選得不錯。
又非小門小戶遇到的都是雞毛蒜皮的事兒,身為皇家兒媳是要能沉住氣,經得住風雨。老七那樣毛躁耿直的性子,該有個這樣的王妃幫襯他。
景明帝無端松了口氣,神色放松下來。
潘海冷眼瞧著,對燕王妃在景明帝心中的地位有了新的認識。
燕王運氣真不錯,看來等冬至祭天回來就能被放出來了。
“去坤寧宮說一聲,晚膳朕還會過去用。”
潘海道一聲是,立刻打發人去慈寧宮傳話。
皇后心情大好。
皇上來得勤快些,身為皇后也有臉面。
當然,即便皇上不來她也是皇后,那些鶯鶯燕燕要是敢在她面前放肆,照收拾不誤。
這是身為皇后的底氣。
皇后十分清楚,盡管皇上對她沒有多少喜愛,但絕對尊重她這個妻子。
“吩咐小廚房好好準備著,皇上愛吃龍須面燜魚唇,記得做。”皇后吩咐下去,心中一動。
近年來皇上鮮少一連兩頓飯在坤寧宮用,今日著實有些反常。
琢磨著午間景明帝說過的話,皇后回過味來:皇上這是不放心有孕的燕王妃?
明白過來的皇后啞然失笑。
皇上愛面子不好有所表示,那她就代勞了,正好也表示一番心意。
聽聞皇后打發內侍給燕王府送了補品過去,景明帝滿意啜了一口茶。
皇后到底比賢妃強多了,母儀天下也不是白當的。
嗯,他又可以期待一年到頭難得放風的日子了。
很快就到了冬至前夕。
許是郁謹挨罰震懾了眾皇子,這幾日可謂風平浪靜。
景明帝心情頗佳,抬腳去了楊妃那里。
后宮佳麗三千雖然有些夸張,但嬪妃確實不少,其中楊妃是景明帝近兩年最寵愛的妃子。
不過自從去年楊妃兄長橫死,楊妃言語間對景明帝頗多埋怨,時日一長景明帝瞧見哭哭啼啼的妃子也頭大,來的次數就少了些。
景明帝是個重情的人,時日久了還有些想念。
芙蓉宮外的石階上,立著個提著燈籠的美人兒。
女子身材略有些單薄,月白色的裙襖襯著烏鴉鴉的發髻,仿佛隨時乘風而去,
“見過皇上。”楊妃略略屈膝,散發著橘色燈光的宮燈隨之輕輕晃動。
景明帝握住楊妃的手。
指尖冰涼。
“怎么等在外面?”景明帝帶著楊妃一邊往里走一邊問。
楊妃垂眸,輕聲道:“給皇上照亮。”
“讓宮婢守著也是一樣的。”
楊妃微微笑道:“不一樣的。”
景明帝端詳著楊妃,見她消瘦的面龐掛著柔柔笑意,心下有些感動與慶幸。
總算不鬧了,看來是不再生他的氣了。
去年楊妃的兄長橫死京郊驛站,是新上任的順天府尹甄世成破的案,從那之后楊妃就與他鬧起了別扭。
一番溫存,景明帝穿好衣裳欲走,楊妃環著景明帝的腰求道:“皇上,明日出行能不能帶臣妾去?”
“愛妃想出門?”
楊妃咬唇點頭:“嗯,自從進了宮再也沒有機會出宮,就連兄長過世都不能出去……”
景明帝心一軟點了頭。
冬至祭天,皇后、賢妃等人本來就會隨同出行,多楊妃一個也不算什么。
“多謝皇上。”
楊妃提著宮燈把景明帝送出了門。
天寒地凍,景明帝于夜色中回頭望了一眼。
美人執燈,朦朧了面上表情。
“皇上,小心腳下。”潘海小聲提醒道。
景明帝回過頭,大步往前走去。
潘海與數名內侍緊隨其后,很快消失在夜色中。
楊妃這才轉過身進了寢宮。
翌日天還未亮,宮里宮外都為了出宮祭天的事忙碌起來,唯獨燕王府還籠罩在一派寧靜中。
姜似其實早早就醒來,盯著帳頂銀鉤出神。
冬至到了。
這一日過去,不知多少人的人生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主子,您醒了。”阿巧不知何時披著衣裳走過來,輕輕挽起床帳。
姜似笑笑:“時間還早,你可以再躺會兒。”
阿巧笑道:“您都醒了,婢子哪有貪睡的道理。您是再躺會兒,還是起來洗漱?”
“等會兒再洗漱吧。”窩在溫暖柔軟的錦被中,姜似懶懶不想動彈。
“昨日給二公子的話帶到了吧?”
“帶到了。”阿巧點頭,心中有些奇怪。
這話主子從昨日都問好幾遍了,看來有孕的人就是不安穩。
姜似露出安心的笑容。
被窩的暖意令人昏昏欲睡,她很快又睡了過去。
阿巧見狀重新把床帳放下,放輕腳步退出去。
大夫說有孕之人嗜睡,果然如此。
屋外寒風刺骨,一支長龍般的隊伍迎著還未被晨曦驅散的黑暗緩緩向城外走去。
一隊隊身穿錦服的侍衛舉著旌旗、華蓋等儀仗走在前方,使整支肅靜無聲的隊伍顯出無比莊嚴。
到了京郊翠螺山的祭天之處,正是天光大亮之時。
等到吉時,景明帝率領皇親貴胄、文武百官一同祭天,以求來年風調雨順,百姓安樂。
之后按著慣例在行宮宴請百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