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也有個折中的方法,烏樞沙摩明王可令諸天甚至一切人懷愛自己,修持者若欲令如同大黑天神,荼吉尼天,歡喜天,大吉祥天女等等的一切諸天愛念護持自己,可每日專門念誦三百二十四遍真言回向供養,如此可令諸天部本尊愛念更加靈驗,愛念一個人自然會滿足一切所求,如斯密意,當善加修證。
如果周圍的朋友或是家里的小孩經常哭,有鬼神捉弄或令人精神不安久臥床榻者,在修誦滿足十萬遍具有一定咒力后可用石榴樹枝加持咒語二十一遍,用這個樹枝打一下病者,任何的鬼神會被立即趕走,病者也會痊愈。
烏樞沙摩明王不揀凈穢,在東密中別有傳承認為烏樞沙摩明王與穢跡金剛同體,烏樞沙摩明王實有殊勝修法,如專門對治小兒夜啼或是對治天魔鬼神的金剛大法神咒,手印亦變化多端,更要求設置水壇,末法眾生能完整修持烏樞沙摩明王法并不容易,倒不如專心持誦烏樞沙摩明王真言來的殊勝,但能至心誦咒,金剛烏樞沙摩明王必定加持。
而唐朝慧琳法師的一切經音義有云,除穢忿怒尊,舊譯名不凈金剛或名穢跡金剛,或名火頭金剛,亦非正譯。
梵云烏芻澀摩,義譯云焚燒穢惡。
此圣者以深凈大悲,不避穢觸,救護眾生;以大威光,猶如猛火,燒除煩惱,妄見分別垢凈生滅之心,故名除穢。
又梵名摩賀摩羅,唐云大力。
以大慈力猶如熾火,燒除穢惡生死業,故名大力也。
在密教之中,烏樞沙摩明王與穢跡金剛是最令人傻傻分不清楚的二位本尊,以這二位本尊的性質及功能都非常相似,故而在一些傳承體系與認知之中,會將這二位本尊視為同體。
但其實這二位本尊除了功能性質類似外,是完全沒有任何關系的,烏樞沙摩明王為金剛手菩薩所示現化身,穢跡金剛則為釋迦牟尼佛涅槃之時佛心臟所示現化身,在準提大成就者夏真人編著的準提悉地懺法之中就明確的提及他親見二位圣者,并將二位圣者分別禮敬。
而針對烏樞沙摩明王,今人多采用唐朝慧琳法師一切經音義中的解釋,會將二者視為一尊,但實質如同在楞嚴經圓覺經之中出現的火頭金剛,不動尊念誦秘密法之中出現的受觸金剛,不凈金剛等名號,并非就是譯經的法師翻譯錯了,而是這些法師為了讓后世弟子更好的區分穢跡金剛與烏樞沙摩明王,才特意采取了這樣的譯法。
如同時翻譯穢跡金剛與烏樞沙摩明王經典的祖師阿質達霰,對于二尊就是分別使用穢跡金剛及烏樞沙摩,并不把二尊視為一者,翻譯陀羅尼集經大量密法本尊的祖師阿地瞿多,在翻譯烏樞沙摩明王部分的時候,在經文中也穿插了火頭金剛的稱謂,也正是此用意。
但不論是穢跡金剛還是烏樞沙摩明王,對于末法時代的眾生來講,都是極為重要的殊勝本尊,其中烏樞沙摩明王就有一條極為重要的甘露密言,關于這一條甘露密言除了房山石經之中有明確保存外,諸多的人都不知曉它的秘密功德。
在密教之中,有一個很有趣的現象,這個現象就是公案的類似。
在穢跡金剛法術靈要門經中有云,釋迦牟尼佛涅槃,螺髻梵王我慢貢高不肯前來瞻仰,此時無人能夠捉拿螺髻梵王,包括諸多的持咒成就者都被螺髻梵王的污穢破了咒術成就,此時釋迦牟尼佛心臟化現出穢跡金剛,消除一切污穢,令螺髻梵王清醒,前來瞻仰。
金剛壽命陀羅尼法有云,大自在天特大傲慢,不肯皈依三寶,降三世明王菩薩種種苦治,最后誅殺大自在天,后又以密法令大自在天復活,大自在天感嘆佛法不虛,當下證八地菩薩,皈依三寶。
不動尊念誦秘密法有云,金剛手菩薩化現不動明王,大自在天不肯受佛詔令,并現出種種污穢破一切持明者,不動明王此時現不凈金剛身,啖食一切污穢不凈,七捉大自在天,最后誅殺,令大自在天安住不可思議境界中,證無量法,得佛授記。
這三部不同的密典記載的公案神相似,但三個公案都各自有不同的示現密意,如同螺髻梵王,他的本質是比舍利弗尊者內證還要更高一籌的圣者,在維摩詰經之中舍利弗尊者不解何以釋迦牟尼佛的國土污穢不堪,就是螺髻梵王點化他菩薩心凈則國土凈的微妙境界。
但是螺髻梵王內證境界雖高卻未達八地菩薩的不退轉,故而在釋迦牟尼佛示現涅槃之際,他就示現最快速的顛倒退轉,甚至不惜以污穢不凈來毒害曾經的同學師兄弟,用比較流行的話語來說也就是一念之差墜入魔道。
大自在天在降三世明王法之中就是被定義為大自在天魔,以他是三千大千世界之主,用我們今天的話來說就是充滿了桀驁不馴,他能降伏諸天,擁有他自己的驕傲,他自然不會皈服于任何人。
大自在天的定義其實很像我們現代社會的大拿,有成功的身份,有強大的背景,他的生活是單調的,一般的市井小民根本與他沒有可比性,門不當戶不對,甚至于大拿想整你,一般人根本毫無招架之力。
在失傳千年之久的殊勝經典圣大解脫經之中,曾經做過非常接地氣的一個比喻,釋迦牟尼佛說他就如同一個善于醫治眾病的醫生,但是他的兒女都已經病入膏肓,雖然他說種種法苦口婆心教化眾生,但眾生就是被自己的三毒無明覆蓋,在生死海中不驚不懼。
這個就如同病入膏肓的兒女中毒已深,神智不清,瘋瘋癲癲,覺得父親一直在身邊就絕對不會死,對于父親早已配制好的良藥卻不肯立即服用,父親沒有辦法只好裝死,看到父親死了的兒女才會產生一絲焦慮,急忙服用父親生前配制好的解藥,父親本無妄語之失,乃是慈悲大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