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朱厚照身邊的太監眾多。史書中著名的正德八虎,此時大都在東宮中侍奉。但是“大哥”只有一個,那就是劉瑾。
此刻,圍繞在朱厚照身邊的太監們如張永、谷大用、魏彬等人,都是看向劉瑾。因為,太子的命令不合理。
理論上,太子想見一個童生,把人叫過來就是。但實際上,東宮是什么人都能進來的嗎?弘治年間可不是明末(梃擊案),宮中法度嚴明。
劉瑾穿著太監的袍服,就是韓劇里面高麗王公大臣們穿的那種,頭發半白,他還是笑呵呵的模樣,不慌不忙的道:“小爺,奴婢知道這個人。”
“哦?”朱厚照奇怪的看看劉瑾,帶著眾太監往宮殿內走去。眾內侍紛紛跟上。
劉瑾落后太子小半步,笑著述說道:“小爺,上次長寧伯在皇爺面前進言,平定北虜三策。小爺令奴婢去找到他。奴婢已經將他的情況打聽清楚。”
“小爺想要找到他不難。奴婢知道他家在何處。也能聯系到他。但是想要他進宮來給小爺講對北虜的軍略,恐怕皇爺、諸位先生不會同意。”
說到這里,劉瑾頓了頓,一副恭敬的樣子跟在太子、十歲的小毛孩朱厚照身側。
其余的太監們全部都是閉口不言。按照常理,他們應該是紛紛附和劉公公。但是,他們日夜和朱厚照在一起,怎么會不清楚這位小爺的脾氣呢?
兩個字:叛逆。
他們要是開口,眾口一詞,只怕會激起這位小爺的性子。這反而壞事。再說,萬事有劉公公先頂著。他們開口做甚?
朱厚照皺起眉頭,不快的“哼”一聲。然而,他知道劉瑾說的是事實。他看似自由,但卻給禁錮在皇宮中。
就像給皇帝講課是一種榮耀,政治資本,給太子講課一樣如此。自古以來講究的是尊師重道,就算只教太子一次,那也是可以擺“先生”的譜。
三朝元老、一代權相、文官大佬楊廷和為什么敢在劉瑾當權時不鳥他?難道靠的是“正義”?答案是兩個字:帝師!
正德二年,劉瑾前腳把楊廷和趕到南-京,正德皇帝隨后就把楊老師叫回來。同樣的例子還有明末時的孫承宗,九千歲魏公公就拿孫老師沒轍。
所以,張昭不可能進東宮給太子講課,這里有三層意思。
第一,弘治皇帝不可能隨便讓什么人去給太子上課。他和張皇后現在就這一個兒子,將來要繼承皇位的。做父親的,誰不想提供最好的教育資源?
第二,給朱厚照當老師的翰林學士們,不會允許別人來搶飯碗,撈過界。更不會允許“另類”來影響太子的思想。這關系到文官們執政的根基。
第三,太子明擺著是下一任皇帝。多少人想要提前來燒香、拜佛?張昭一個小童生,圍繞在朱厚照身邊的人們,誰會樂意他進東宮接觸太子?
…
…
見太子悶悶不樂,劉瑾再從容不迫的道:“小爺,那張童生進不來宮中,你可以出去。
小爺出宮去長寧伯或者兩位國舅爺府中玩半天。奴婢可以將張昭叫到府中等候著。到時候,小爺自可和他見上一面。只是少不得要麻煩幾位侯爺。
再不然,每年九月下旬,皇后娘娘都會派兩位國舅去妙峰山中潭拓寺祈福。小爺去回明皇后娘娘。若是能悄悄的同去。屆時,奴婢叫那張昭提前叫到青龍鎮中等著。”
朱厚照頓時興奮起來,拍拍劉瑾的肩膀,眉開眼笑的道:“老劉,不錯。不用去長寧伯和我那兩位舅舅府上。我回頭去和母后說,跟著去妙峰山。”
他要是在長寧伯或者兩個舅舅府中見張昭,他們敢不給父皇說?指不定多少人會來勸諫他。他只給母后一人說,屆時先見過張昭再說。而且,第二個選擇明顯好玩一些。
劉瑾被拍的渾身舒爽,諂笑著連聲謙虛。其實,他很清楚小爺必定會選第二個。因為,好玩。他投其所好。至于說對天子保密,那是扯淡。他都能算是天子的耳目。
但是,太子在宮外“偶遇”一個童生,只是件小事!這和在東宮內召見,完全是兩個概念。
張永、谷大用、魏彬幾人相互對視一眼,心里佩服。劉公公又一次“解決”問題。
…
…
京中的追責輿論進入尾聲,而對許、陳、金三人相關的人們已經造成影響。
其中,平江伯陳銳被剝奪俸祿,勒令在家閑住。這個懲罰看似很輕,但其實不然。
按照明朝的世情,世襲的武勛確確實實與國同休。但是,光靠俸祿怎么夠一大家的開支?更別提還要練武、養家丁。所以,武勛大部分都會侵占田地、經商。
但是,這些都是需要權勢支撐的。沒有權勢的武勛,想要占別人家的地,想要經商,同樣會被吃掉。對平江伯陳銳的處罰,其奧秘就在這里。
當今天子仁厚,沒有奪爵。但任誰都知道,平江伯府已經失勢。陳家現在面臨的局勢,和張昭剛穿越來時,大同小異。
京師南城,崇文門外的集市是京中最繁華的商業街。南北貨物在此匯聚。陳家在此擁有一間店面。前面是賣香料、茶葉。后面則是倉庫。
店中的周掌柜正在給一名戴著帷帽的女子匯報,“小姐,長寧伯周家的那管事各種下三濫的手段都使出來。幸好,我們當日給錦衣衛交了份子錢,領了門牌。”
“哦?怎么回事?不是錦衣衛姓錢的校尉來打秋風嗎?”
周掌柜笑道:“那倒不算。他確實管事。昨日在我們店前鬧事的幾個乞丐都被他抓走。張家想要占我們的鋪子,只能用官面上的手段。小姐,府里要頂住。”
“嗯。”女子點點頭,聲音清脆悅耳,很是好聽。安撫周掌柜幾句,心里卻是恍惚。錦衣衛還管這種事?
…
…
就在陳家主仆說話時,距離城北兩里路的小安鎮中,錢寧快馬而來,在張昭的小院門前下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