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丙寅日死者殃煞起一丈四尺高,男化紅氣落西北戌地而去,女化青氣落西南未地而去,內外無妨;的呼辛亥人相合大吉.
4,丁卯日死者殃煞起一丈二尺高,男化紅氣落西北戌地而去,女化青氣落西南未地而去,內外無妨;的呼壬戌人相合大吉。
5,戊辰日死者殃煞起一丈高,男女俱化黃氣落東南辰地而去,內外無妨;的呼癸酉人相合大吉。
6,己巳日死者殃煞起一丈三尺高,男化黃氣落西南未地而去,女化紅氣落西北戌地
而去;不出六十日內妨二口,外妨戌地人家三口。鎮用盒內盛甘草桑木皮,歲德方取土做泥人五個埋西南未地。的呼甲申人相合大吉。
7,庚午日死者殃煞起一丈七尺高,男化白氣落東北丑地而去,女化紅氣落西北戌地而去,口眼不合;七十日內,內妨二口,鎮用楊木人一個,隨喪埋葬大吉。的呼乙未人相合大吉。
8,辛未日死者殃煞起一丈五尺高,男化白氣落東北丑地而去,女化黃氣落東南辰地而去;內妨三口,外妨東南一口,鎮用紅布一尺,埋停靈處。
9,壬申日死者殃煞起一丈三尺高,男化黑氣落東南辰地而去,女化白氣落東北丑地而去;內外無妨,的呼戊辰人相合大吉。
10,癸酉日死者殃煞起一丈一尺高,男化黑氣落東南辰地而去,女化白氣落東北丑地而去,內外無妨,的呼戊辰相合人大吉。
11,甲戌日死者殃煞起一丈四尺高,男化青氣落西南未地而去,女化黃氣落東南辰地而去,內妨二口,鎮用黃松木人二個,長五寸,去棺。
12,乙亥日死者殃煞起一丈二尺高,男化青氣落西南未地而去,女化黑氣落東南辰地。
聽侍者說完嬴政與李斯皆是一臉茫然,這些話的表面意思他們二人是聽得懂的,
可這話背后代表了什么含義,二人無從揣測,兩人明知這些像謎語一般的口訣大有深意,卻無法找到其中竅門,兩人之間的賭局也因此耽擱。
送走李斯之后嬴政立刻來到柏氏一族帝師之處,讓這十二句口訣,轉述給帝師,希望見多識廣的帝師能為其解惑,柏氏帝師大為震驚,一臉古怪的詢問嬴政從何得知這十二句發訣,沒有外人在場,嬴政不用擺什么帝王架子,一臉得意的告訴柏氏帝師,這是他命人從大巫那里聽來的,還將他與李斯打賭一事告訴柏氏帝師。
結果柏氏帝師哭笑不得。
原來這十二句口訣是大巫的不傳之秘,之前跟大家提到過,人死之后口中都會吐出一口濁氣,這口氣吐出來隨風而散的叫做殃氣,并不是每一口濁氣都會化作殃氣,還有一些特例,死者因死前遭遇痛苦,心懷怨念,心懷不甘,抑或死亡的時辰不對,都會令吐出的這口殃氣凝聚不散,這樣的殃氣被稱作殃煞。
殃煞是無法被肉眼所察覺的,它對人甚至都沒有太大影響,唯一影響到的是死者會不會變成厲鬼。
很久很久以前,巫族的先輩在追尋鬼神之力的過程中發現了殃煞之氣,隨后又找到殃煞之氣與靈魂扭曲之間的聯系,根據這個玄之又玄的聯系,巫族總結出了一套尋找殃煞的規律,他們在研究過程中發現,同一時辰死亡的人,殃煞之氣落地之處的方位幾乎都是固定的,殃煞之氣的作用也不盡相同,但不是所有的殃煞之氣都會化作厲鬼,有些只是含恨而死,并未化作厲鬼。
于是再配合死者生前的生辰八字,巫族先輩便總結出來一個甄別人死后是否會變作厲鬼的辦法,若對方的殃煞有變鬼的潛質,便可以提前行動化解對方的殃煞,讓對方無法變成厲鬼,這個過程叫作鎮煞。
經過巫族一代又一代的努力完善,最終形成了十二句固定的尋煞鎮煞口訣。
可以說這是巫族的看家本領,他們裝神弄鬼全憑這套口訣,提前預知死者是否會化作鬼物,后續可操作的事情就多了,可以用來招魂,也可以表演抓鬼的神秘法術,總之誰掌握了這套口訣,就等于誰掌握了巫族溝通鬼魂的本事,自夏商起溝通鬼神就一直被巫族所壟斷,嬴政的做法無疑是在挖巫族根基,也就嬴政不知道這套口訣的如何運用,若放在一個懂行人手里,僅憑這套口訣就能搶占巫族鬼神市場一半的生意。
直到此刻嬴政才明白自己無意間得到的東西有多么了不起,他可以看不上巫族,帶代表秦國就要拔除巫族,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巫族雖然式微但底蘊還在,多年在民間累計的威望猶存,秦國各地還常見巫族祭祀的場景,為了秦國的考慮,嬴政也不會在這個時候去挖巫族根基,就算了要拔除巫族那也是一統天下的事情。
這次的經歷讓嬴政有一種走在路上突然撿到五百萬的驚喜,這十二句口訣有沒有用,能發揮多大作用,還要看在什么時候用,嬴政似乎能遇見將來這十二口訣可以作為他掃除巫族勢力的關鍵王牌,建立一個中央集權是嬴政一直默默追求的事情。
十二尋煞口訣的作用不言而喻,保密工作自然也需做到位,嬴政立刻將那名侍者滅口,并喚來李斯,警告他要保守此事,李斯不明所以,只不過嬴政下了死命令,李斯也只能遵守,保證那日打賭之事,絕對不讓第三個人知道。
本是一時興趣的賭局,為何突然讓嬴政如此重視,不惜下封口令,李斯很是好奇,難道嬴政知道自己輸了,提前封鎖賭局保存自己顏面,真正將最終解釋權歸我所有演繹到淋漓盡致,轉念想想李斯又覺得不可能,嬴政不該這么小氣,這種君臣之間的玩笑游戲無傷大雅,還能促進君臣感情,嬴政沒必要較真,很快李斯就想到昨日侍者帶回來的十二句口訣,這十二句晦澀難懂的口訣是整個事件最為明顯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