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看曹操就要喪命在青鋒劍下,異變突起,一柄戰刀飛來,將青鋒劍碰到一邊,與此同時,一團人影如風一般撞向呂琦玲,呂琦玲一楞神間,一雙大手疾如靈蛇一般抓向劍柄,呂琦玲只覺得手腕一麻,青鋒劍便到了對方手上。
來人正是鄧展(史載鄧展最擅長空手奪白刃),千鈞一發之際,鄧展終于趕到!
鄧展見曹操危險,忙脫手甩出戰刀碰向青鋒劍,救了曹操一命,然后乘呂琦玲楞神間,用空手入白刃的技擊之法,將呂琦玲的寶劍奪了過去,并疾刺呂琦玲胸口。
呂琦玲一驚,忙往后倒退,鄧展手中的青鋒劍如影隨形般向呂琦玲追刺過去!
眼看呂琦玲就要被利劍刺穿,一個身體猛撲了過來,替呂琦玲擋下了這一劍,青鋒劍透體而入,也救下了呂琦玲一命。
“琦兒,快跑!“來人正是呂琦玲的母親嚴氏!
千鈞一發之際,這位飽受命運摧殘的偉大的母親,用自己的身體擋著了鋒利的寶劍,救了她女兒一命!
“母親!“呂琦玲撕心裂肺般悲呼一聲,撿起曹操丟在地上的倚天劍,不顧一切地砍向鄧展。鄧展想從嚴氏身體里抽出青鋒劍格擋,卻被嚴氏死死抓著劍刃,只好閃身避開。此時大批曹操的親衛已經趕到。
“玲兒,快跑!留著命報仇!”嚴氏再次推開呂琦玲,擋在曹軍的刀劍之前。
呂琦玲看了一眼被無數刀劍刺入身體的母親,強忍悲痛,撞開窗戶跳向窗外。
窗外守著的十余名曹軍一涌而上,舉刀揮槍殺向呂琦玲,呂琦玲以倚天劍揮砍,襲來的刀槍都被砍斷。
借倚天劍之利,呂琦玲連殺數人后,幾個起落,縱身翻上屋頂逃命。
鄧展換了把劍,也翻上屋頂,緊追不舍。但終究不及呂琦玲身段輕盈,在踩壞了不少屋頂之后,終于不見了呂琦玲的蹤跡。
曹操險些丟了性命,惱羞成怒,下令將別院的女人連同丫環仆人全部殺死,一個不留!
然后,曹操又下令關閉城門,禁止任何人出城,全城進行戒嚴,挨家挨戶搜捕刺客。
呂琦玲憑借輕盈的身段,在屋頂縱躍如飛,終于甩掉了身高體重的鄧展,剛跳下屋頂,又遇到搜捕刺客的曹軍,幾經輾轉,翻過一堵大富人家的圍墻,躲進了這家大富人家的宅院里,為了避免被護院發現,呂琦玲再次攀上巨大的屋梁,躲在屋梁上休息,將養體力。
時近亥時(晚上9:00),聽得有護院高唱
“老爺回府了……老爺回府了!”
沒多久,一輛裝飾華美的馬車在一大群護衛簇擁下駛進了院子,從車上走下來一個五十多歲的富貴胖老頭和一個中年將軍打扮的人,兩人下車之后,來到廳堂之中。
胖老頭讓仆人上了兩壺茶,然后揮退所有隨從和仆人,對中年將軍道“今天邀子服前來,是有一事相商,我今日朝見天子,又遇天子向我哭訴曹操專橫之事。天子稱曹操專橫,比董卓有過之而無不及。因此賜下密詔于我,讓我聯系朝中忠義之士,共謀曹賊,還漢家天下郎朗乾坤。”
中年將軍驚道“曹操令曹洪統領殿前侍衛,進出禁宮都得搜身檢查,國舅爺不擔心謀事不密?害了自己并連累陛下?”
胖老頭道“陛下已將血詔縫于衣帶之中,然后將衣帶賞賜于我。不過,出宮之時,遇到曹操,倒是差點出了大事。曹操親自檢查,還試探我,欲借我錦袍衣帶穿幾天。我鎮定自若,解下衣帶給他,才消除他對衣帶的懷疑。隨后曹操才又借口是開玩笑而又將錦袍衣帶歸還于我。”
“多虧國舅爺機智。”中年將軍由衷地感嘆道。
胖老頭和中年將軍用燈光仔細查看衣帶,未見異樣,突然有燈花掉在衣帶上,胖老頭連忙用手拭去,卻已將衣帶背襯燒破,露出白色的內襯,內襯之上,可見紅色血跡。
胖老頭連忙取小刀剖開衣帶,取出一副絲絹,但見絲絹上面寫道“朕聞人倫之大,父子為先,尊卑之殊,君臣為重。近日曹賊弄權,欺壓君父,結連黨伍,敗壞朝綱。赦賞封罰,不由聯主。朕夙夜憂恩,恐天下將危。卿乃國之大臣,朕之至戚,當念高帝創業之艱難,糾合忠義兩全之烈士,殄滅奸黨,復安社稷,祖宗幸甚!破指灑血,書詔付卿,再四珍之,勿負朕意!建安四年春三月詔。”
胖老頭和中年將軍看罷,都淚流滿面。
中年將軍道“我欲相助,只是兵少不足以成事,國舅爺可有何計較?”
胖老頭道“欲誅曹賊,也無需兵多,若有高手,覷準機會,一人一劍足矣。”
中年將軍突然想起一事道“國舅爺可曾聽說今日曹賊遇刺之事?”
中年將軍頓了一下又道“聽說今日曹操差點被人刺死,而行刺之人,乃溫侯呂布之女,如此奇女子,端的是巾幗英雄啊,可惜曹賊命不該絕!”
胖老頭接口道“據說曹賊是被鄧展所救,而此奇女子竟能擊退鄧展,并連殺曹賊多名虎衛,從虎衛環伺中揚長而去,甚是了得啊!
現在全城搜捕,正是為了此事。不知此女安危如何,但愿吉人天象,溫侯在天之靈,保佑此女平安無事。”
話言剛落,一個清脆的聲音從頭頂傳來“小女子呂琦玲,冒昧聽到二位大人機密,還請恕罪。”
隨后,但見黑影一閃,從梁上跳下一個全身黑衣的人來。
中年將軍大驚,忙拔劍戒備,卻被胖老頭一把拉著道“子服且慢,此必溫侯之女也。”
呂琦玲誤撞國舅董承的車騎將軍府,聽到了衣帶詔的事,便從大梁上躍下,向二人拜見道
“小女子呂琦玲,正是今日行刺曹賊之人,因躲避曹賊追捕,而誤入貴府,請兩位見涼。不知兩位大人如何稱呼?”
“在下董承,這位是偏將軍王子服,乃董某多年摯友。“董承連忙虛扶還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