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61年,4月5日,青島。
張正義在東海堡附近呆了半個多月,接連受到獅牙炮研制成功和電力工業進步的鼓舞,感覺到非常滿意。于是他決定繼續往南走走,先去了城陽工業區轉了一圈,然后又過了劈石口,來到了更南邊的青島地區。
說來也是造化弄人。青島這地方,當初商社剛成立的那幾年,一直對這里垂涎欲滴,欲占之而后快,號稱要重建繁華的青島市。可是當他們真的控制了這一地區之后,反而對這塊地方卻幾乎沒怎么開發,一直閑置在側。即使東海市成立時連著青島地區也一起劃了進去,開發核心也還是山北的城陽地區,對南邊幾乎沒什么投資。
沒辦法,青島雖然在后世是大城市,但在20世紀之前的大部分時間里都是窮鄉僻壤,這不是沒有理由的。
青島地區的地形大部分都是丘陵,還有常年的海上寒風,除了盛夏時可以來避暑,其它時節就是標準的苦寒之地啊!所以除了少量漁民,和一些為嶗山宗教事業提供給養的村民,這一帶就沒多少人。
明明一山之隔就是廣闊的膠萊平原,有大片大片的平地可以利用,干嘛要去費事開發那些丘陵地帶?
雖然青島港有深水優勢,但是對于現在這些吃水不超過四米的小帆船來說,也用不到這個優勢。而且因為周邊沒有足夠的人口可以提供服務,就算強行設立港口也是沒法維護的。
所以,即使當初海洋部信誓旦旦要把青島港作為艦隊母港,但是最后還是慫了,老老實實駐在對面基礎設施更完善的黃島地區。青島這邊只設置了一處簡易碼頭,布置了幾門火炮,作為海軍巡邏隊的臨時落腳點,配合黃島那邊封鎖膠洲灣口。
嗯,不過,也是有意思,海軍雖然沒用上這里,但陸軍反倒用上了……
自從當初從膠水縣蒙古人那里奪取了大量馬匹之后,安全部就和衛生部、農業組開始配合起來自行牧馬。但是他們這些二把刀手藝不精,為了降低風險,所以把幾千匹馬分散到了好幾個牧場分開飼養。東海平原牧馬場養一點,田橫鎮那邊養一點,膠水縣那個舊北山牧場也養一點……最后一看,青島這地方到處都是野草,地形也封閉,不是正適合養馬嗎?于是在這里也設置了一個牧場。
后來時過境遷,東海地區地形狹小,隨著開發程度的提升和馬匹的增多,草地不太夠用了;北山牧場因為鄰近前線,所以也限制了規模;田橫牧場因為太靠近金口工業區,范龍城害怕自己的寶貴馬兒被污染,也動起了搬遷的主意。到了現在,青島牧場居然已經發展成了最大的牧場了!
現在范龍城不但在青島養馬,還把這里當成了騎兵的大本營,新兵選進來后來此訓練,等出師了,再去中央市參加野戰團集訓。而如今春去夏來,大地已被嫩綠覆蓋,正是騎兵操練的好時候。
“我們盡力了,但騎兵沒法像步兵那樣量產。”
大致位于后世李滄區的騎兵訓練場上,張正義和范龍城兩人騎馬而行,后面還跟著幾個同樣騎馬的近衛兵。前方遼闊的草場上,不知道是有幾百的騎兵,正分成幾團在進行著訓練,他們一行人緩行著,范龍城舉著鞭子,給張正義講解當前的騎兵形勢。
“簡單地分成新兵或老兵,志愿兵或義務兵,在這里肯定是不行的。實際上,我把我們的騎兵分為了四類:訓練兵、主力兵、精兵和野兵。”
“哦?”張正義有了興趣,“前三個的意味從名字上就能聽出來,野兵是什么?”
范龍城往最西邊一指,那邊也有一群騎兵在訓練,雖然穿的也是制式的白色作訓服,但是并未像其他騎兵那樣排成整齊的隊列,而是四散開來,各自拿著長槍或弓箭,對著草靶練習攻擊。
“野兵就是我們從遼東直接雇來的女真契丹等族的士兵,還有一些投誠的蒙古人。這些人大多已經有了深厚的騎術和格斗術底子,個人武力不錯,但是桀驁不馴,很難與我們的正規騎兵體系整合起來。所以干脆把他們編成單獨一部,也就是陳醫生帶的那個勇敢連,哦,現在升勇敢營了,作為驃騎兵使用,用于偵察、絞殺敵方游騎、騷擾敵后。嗯……這些野兵不用長期訓練,成本比較低,又不是本族人,死了也不心疼。”
歐洲近代騎兵有胸甲騎兵、槍騎兵、龍騎兵、驃騎兵等諸多分類。其中,胸甲騎兵是裝備厚重盔甲的重騎兵,靠集團沖鋒和馬刀發動兇猛的進攻;槍騎兵也是沖陣近戰的重騎兵,不過武器是長槍,需要較高的武藝,難以訓練;龍騎兵是騎馬步兵,上馬機動、下馬作戰;驃騎兵是輕騎兵,一般用于戰前偵察、騷擾,多單打獨斗,更貼近傳統的游牧騎兵。
看著范龍城毫無愧疚地說出這番話,張正義無奈地搖了搖頭,不過也沒說他什么,而是繼續問道:“那什么,之前從北地買來的那些小孩子,比如黃家那幾個,不都是編入正規騎兵的嗎?怎么現在又改了?”
說到這個,范龍城的表情就換了:“沒改啊,現在也在繼續往這邊買呢,如果是小孩子,那就是正常的上學再統一訓練,跟漢人孩子都是一樣的,嗯,應該這么說,只要進了我們東海,他們就都是華夏人了!”
“嘿,你這華夷之辨用得不錯啊。”張正義笑了出來,“那前面那些訓練兵、主力兵、精兵又是怎么用的?”
“顧名思義嘛。訓練兵就是剛學會騎馬的,放在這邊訓練基礎技能;主力兵就是訓練好,能夠完成戰術要求的,但是個人武力仍然堪憂,只能集團行動,一般是編入重騎兵排;精兵嘛,就是在主力兵的基礎上,技藝更加精湛,能夠單獨或者小規模出動執行任務的,大多進了輕騎兵排。現在我們騎兵剛擴充還沒多久,軍役制還比較混亂,有些技術不佳,但靠資歷久混到了軍官的,還有些天賦驚人的卻仍然是義務役。以后我們會盡可能整理一下,按軍銜分級,訓練兵不管幾年都只能是列兵,進了主力之后,就有資格轉為士官,而精兵則從上士起步。”
張正義點頭道:“行吧,你盡管放手練兵,這邊一定會給你最大支持!嗯……你們現在都訓練些什么科目?”
“哈,我們部這些二把刀畢竟不是真騎兵,哪知道什么騎兵秘訣?現在的科目,基本是從蒙古人和姜家騎兵那里學一些,然后把后世的軍事思想套進去一些,雜糅出來的。大致上分了基礎騎術、集團行動、射擊、格斗和軍事學識五科。
不過我們一竅不通,倒也有好處,不用被舊經驗誤導。比如說長途行軍怎么做才最有利,我們就不是單純聽那幾個蒙古人講經驗,而是分了好幾組,每組用了不同的負重和步速,不斷實驗才得出的結論,遠比他們瞎蒙科學多了。”
“好……那么既然如此,今年你能練出多少兵來?”
范龍城眉頭一皺,說道:“現在我的訓練兵倒是不少,但是能拿出手的還是不多。如果以我的要求,努力一下,到年底,差不多能編三個營一千多人出來。如果像夏有書說的那樣放低要求,只要能上馬跟著一起沖就行了,實在不行就下馬步戰,當快速步兵用,那出師標準還可以放寬一些。訓練兵大部分都能滿足這個標準,馬也不用太好的,這就又有四五百人了,若是讓我把步兵營里有天賦的再挑一遍拉過來訓練,說不定能擴充到三個營。但不管怎么練,真正能達到精兵標準的也就二百人。”
馬的食量差不多是人的十倍,若是全靠后勤運輸糧草,那這一千騎兵的補給量可就比剩下的全部步兵營還多了。即使這樣,面對幾十萬蒙古鐵騎仍然是杯水車薪,但這也沒辦法,騎兵總不可能一下子變出來。
張正義嘆了口氣,說道:“行吧,我這外行也不好指導你們,你們安全部自己做好方案,該怎么編制還是你們自己決定吧。”
此時,前面一隊訓練兵開始了沖鋒練習,二十匹馬開始齊頭并進,一起向前方的空地不快不慢地沖去,一開始還能維持隊形,但是很快就散亂開來,甚至還有一人落下了馬。
范龍城搖了搖頭,說道:“唉,盡力吧。不過這邊再急也沒用,我們可沒那么多馬呢。按一人雙馬的最低標準算,一千騎也需要兩千匹馬,而兩千匹戰馬總得有個兩萬匹規模的種群吧?我們還差得遠呢。如果再過一年,情況會好一些,今年有一批小馬剛騸,等明年就可以挑些大個兒開始訓練了。”
東海商社當初搶了三千多匹馬,其中大部分是母馬,這倒是好事。但是這也沒過幾年,母馬生下的小馬還沒多大呢,母馬自己也不能騎出去,所以這批馬其實是提供不了多少戰馬的。
現在騎兵營用的馬,少部分是戰場繳獲的,大部分是這幾年外購的。現在他們已經不用擔心官府掣肘,北地馬匹存量也不算小,所以買馬還算容易,只是質量就很一般了。商社幾個牧場,加上各部門自用的馬,這幾年也才攢出了七千多匹的規模,遠遠談不上充裕。
而且就算有了馬,也不是能立刻就能上戰場的。馬跟人一樣,訓練過的和沒訓練過的戰斗力能差幾倍。有了戰馬,還得對它進行長期的訓練,培養體能、矯正體態、提升服從性、熟悉戰場氣氛、訓練戰術動作,比訓練一個火槍兵還麻煩。
張正義倒是有些樂觀:“我看會好的,不僅我們的馬在不斷長成,民間養馬業也在不斷發展。這幾年我們不斷修路,民間的運輸需求也隨之增長,馬價不錯,愿意養馬育馬的人越來越多了,存量肯定會逐年上漲的。我看,十年之內,整個膠東的馬匹達到十萬匹,也不是不可能嘛。”
范龍城嚇了一跳,說道:“首席,沒犯暈吧?你知道馬一年要吃多少糧食嗎?它可不是光吃草就能養活的啊!十萬匹?我們有那么多糧食可以消耗?”
張正義擺擺手,道:“就你知道!也別光養馬玩馬,去農村看看吧,馬不光吃糧食,還能種糧食呢。養一匹馬,至少能多種十五畝地,它吃得再多,能有十五畝產的糧多?所以現在安定下來的頃田戶,都愿意養馬呢。現階段,各家都在買小馬駒,是需求大于供給,等過幾年,市面上就會出現一波大爆發了!”
中原王朝似乎自古以來就給人一種缺馬的印象,宋朝尤甚。論起原因,無非就是“中原沒有合適的牧馬地”,這其實是很可笑的,馬吃草能活,吃糧反而不能活了?
實際上,馬匹并不是農耕民族的負擔,反而是一種生產工具。雖然看起來養馬成本很高,要消耗大量的糧食,但是能提供的產出更多啊!
比較一下,之前的漢、唐,都能從漢地動輒拉出幾十萬匹馬。近代時的歐洲英法等國,地域狹小,同樣以種植業為主,但是隨意征調幾萬十幾萬的馬匹毫不費力。這都是因為民間存在著龐大的用馬需求和養馬業,所以有豐富的馬資源可用。
如果非要說宋朝人口稠密,沒那么多資源養馬的話,那可以比較一下人口更稠密的新中國。改開前,中國還沒有大量使用化肥,人均糧食占有量也沒多高,但是能保有高達千萬的馬匹,北方農村隨處可見耕地和拉車用的馬,隨著機械的普及才逐漸被淘汰,可比挫宋強太多了。其中,有政府推動的作用,但更多的還是民眾有真實的用馬需求。
宋朝缺馬的原因,更大的因素在于糟糕的馬政,是官僚低下的管理水平摧毀了養馬業。實際上,若是他們什么都不管,聽由民間自行養馬,情況反而可能好得多。
而所謂的南方“不適合”養馬,其實并不是水土的問題,而是有了更好的替代品——南方水網密布,水路在運輸方面成本很低,相比之下畜力運輸就沒有競爭力了,所以民間不會為了運輸而大量養馬。所謂北人乘馬、南人乘船,正是如此。
這個時代的北地農村,畜力是重要的動力,一般的農家只要不太破敗,大都會養至少一頭大牲畜,至于是養牛還是養馬,各有優劣。兩者都能耕田,馬耕得更快,但是吃得也多,如果是小塊田地,那么耕快一點慢一點差別不大,牛更有優勢,而且水田只能用牛耕,反過來就是馬有優勢了。兩者都可以拉車,馬車速度快,牛車載重大,但有了四輪車之后,還是馬有優勢些。馬可以騎乘,農閑時可以騎出去兜風,但是牛肉比馬肉更好吃,老死之后還能賣肉……
所以總體來說,牛和馬各有適用范圍,牛更適合樸實的小戶人家,馬更適合大戶人家,兩者的市場需求各自存在,形成了一個平衡。但是東海商社的介入,給本地帶來了更好的道路、更大的運輸需求、更大的田地、更高的收入,使得這個天平開始向馬的方向傾斜。當然,有馬不等于有戰馬,但是更多的馬必然也能提升戰馬的選擇范圍。
張正義繼續說道:“反正我是挺看好未來的馬業的,錢少的時候精打細算,錢多了之后,大部分人還是喜歡馬的。這其實就像后世的私家車行業,真算成本的話,難道坐公交或出租車不比自己買車劃算?但是有錢了之后,大部分人還是愿意買車。這道理放現在也是適用的。”
“那敢情好啊!”范龍城聽了他的話,有些振奮,摩拳擦掌起來,“現在擴大規模是最重要的,不過提升質量也不能落下,我看得讓種馬們操勞一下了,對民間開放配種服務。嗯,這也能賺點錢吧?不過為改善種群的百年大計考慮,我看是免費,甚至提供補貼吸引他們配種也應該的啊!只是我們現在這些種馬也只不過是矮子里面拔高個,真正要改善,還得大規模引入優良馬種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