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日,譚綸啟程往鎮海一行,順便送孫鋌上任鎮海知縣,而錢淵陪著黃懋官等人沿浦陽江南下,經金華府繞行臺州。
在義烏縣,錢淵與義烏知縣趙大河見了一面,這位白發蒼蒼的官員一度為戚家軍監軍,當然了,只是名義上的監軍,他最重要的工作是協助戚繼光一次又一次的募兵。
從嘉靖三十三年,戚繼光因錢淵“指點”至金華府義烏縣募兵成軍,四五年間,先后募兵萬余。
戚繼光麾下八成兵丁都來自義烏,戚繼美、盧斌、侯繼高、楊文等將麾下義烏兵丁也約莫五成。
平兩浙倭患,義烏功勞不小。
歷史上的趙大河便是因戚家軍而名傳后世,后因浙兵入閩和時任浙江巡撫趙炳然不合,被彈劾罷職,而這一世,趙大河并無此憂,反而有升官的可能。
這一次錢淵給了趙大河兩個選擇,其一,升任正五品的浙江按察使僉事,其二,平調寧海知縣。
趙大河的選擇讓錢淵很滿意。
本就是同年,之前幾年一直合作愉快,浙江巡撫又是對方的小舅,京中根腳深厚,而且趙大河太清楚錢淵在東南的實力,如何會不貼上來。
出了義烏縣,一行人再經水路南下,輾轉入永安溪,進入臺州境內。
偌大的官船航行在江上,前后三艘戰船護佑,錢淵站在甲板上遠眺,云霧中隱見括蒼山輪廓。
“倒是沒想到,道源兄也是同年。”陸一鵬笑道:“實在沒什么印象。”
陳有年點頭道:“雖然年邁,一頭白發,但卻有實才。”
“此人會試點中第兩百九十四名。”
“咦?”陳有年詫異道:“展才去查了進士錄?”
“沒有。”錢淵笑道:“殿試時在宮門外等候,他就在我身前……差點摔了一跤。”
后世都說嘉靖二十六年這一科很牛,但就目前來看,嘉靖三十五年這一科才算牛!
不說名聞天下的錢淵,不說以青詞見寵的徐渭,諸大綬初入翰林就任日講官,陶大臨被選入重錄《永樂大典》,冼烔、陸一鵬在六科、都察院都名聲赫赫,楊銓力守宜黃縣享譽京中,孫丕揚東南擊倭有功,又助錢淵在鎮海設市通商……
即使是隨園之外,林潤先后彈劾沈坤、鄢懋卿而名聲大噪,胡應嘉因彈劾戶部侍郎黃養蒙、江西布政使侯一元而聞名,默默無聞如趙大河亦于國有功。
趙大河能不能負起重擔,錢淵也不知道,但他能選擇的目標并不多。
如何用人,這永遠是個沒有準確答案的問題。
用才還是用德?
但更多的人只會以派系來篩選……錢淵也只能這樣,至少,趙大河算是自己人,如今的臺州知府宋儀望也是如此挑選出來的。
錢淵在心里琢磨,等回了鎮海得交代清楚,孫鋌那邊理出頭緒,要抽調不少人手去寧海……不過寧海那邊貨物轉運量不會像鎮海這么龐大,畢竟有一段路是不同水路的,而且必須有水師在外巡視護佑。
“展才,這是到了?”陸一鵬指著岸邊高聲問。
錢淵轉頭看去,岸邊人頭聳動,垂垂老矣的老者,一瘸一拐的傷殘,精神煥發的青年,以及很熟悉的鄉老正在碼頭處遙遙拱手。
“展才,這就是紅薯試種之地?”
“霖原公。”錢淵行了一禮,“臺州是東南倭患最重的府洲,自嘉靖二十六年至嘉靖三十六年,倭寇年年侵襲,彭溪鎮五成人口均死于倭寇刀下。
從那之后,彭溪鎮恨倭寇入骨,男子大都從軍殺倭,奮勇當先,錢某身邊護衛頭領彭峰便是一例。”
官船緩緩靠岸,黃懋官為首,諸人一一下船,來迎人群紛紛拜倒在地。
“老太公。”錢淵緊走幾步,扶起老邁的彭氏族長,“如此冬日,老太公安坐家中就是,彭峰,還不來扶著。”
彭峰趕緊小跑過來,“四爺爺……這次是隨少爺回來有事,可不能再拿拐杖打我。”
彭氏族長瞪了孫子一眼,顫顫巍巍道:“聽聞王頭領、梁頭領皆入閩殺倭,你畏縮不敢戰?”
“老太公誤會了。”錢淵哭笑不得,“這兩年彭峰上陣勇決,手刃倭寇數十,放在軍中一個把總綽綽有余,但他穩重有謀,錢某特意留在身邊。”
一番解釋后,諸人才進了彭溪鎮。
錢淵笑著對黃懋官解釋道:“嘉靖三十五年,彭溪鎮先后十余人入錢家護衛隊,錢某有次來此,彭氏族長不許出身彭溪鎮的護衛入內……魏人不畏戰,趙人善戰,皆不如秦人喜戰。”
“英烈感人。”黃懋官點點頭,“天下皆言,北人善戰,南人擅文,如今浙兵名聞天下,何人敢言南人不善戰?”
“難怪碼頭處看到不少傷殘者。”陳有年問道:“卻皆是殺倭勇士。”
在鎮子里歇息片刻,一行人立即啟程去了鎮外,好大一片田地,小部分已經收割,空蕩蕩的一片,其實種的也不是水稻,都是西紅柿、土豆、玉米、辣椒之類,剩下的部分都是紅薯。
“特地留下來的。”鄉老在一旁說:“其他地方都已經收了,約莫十多畝地。”
黃懋官彎腰細看,地上的都是藤蔓,葉子已經枯黃,“如同蘿卜一樣?”
“是,藏于土中,有的如蘿卜一般粗長,有的細長,有的圓滾滾。”鄉老恭敬的答道,看錢淵使了個眼色,蹲下來揪著一根藤蔓用力一拔。
呃,沒拔出來。
旁邊有人遞了個小鏟子來,黃懋官接過親自鏟土,在鄉老的提示下挖出一個紅薯。
紅彤彤的,的確有點像蘿卜又粗又長,上面沾滿了泥土。
黃懋官扯開藤蔓,親手拿起紅薯顛了顛,“約莫七八兩。”
回頭看了眼默不作聲的錢淵,黃懋官笑著問:“展才,真的畝產二十石?”
“理應問鄉老、農戶吧?”陳有年義正言辭道:“紅薯之事本是展才所建,理應避嫌。”
錢淵嗤之以鼻道:“紅薯是海商毛海峰攜來,汪五峰所獻,寧波知府唐順之上書朝中,與錢某何干?”
陸一鵬無語的看著錢淵,裝模作樣……有意思嗎?
倒是一旁的胡應嘉眼睛一亮,想說些什么……但想了想還是閉了嘴,這幾日他已經領教夠了錢淵那張嘴,實在是鋒銳如刀,比徐渭難對付多了。
黃懋官懶得理睬這些后輩的嘴仗,向一旁的鄉老和農戶詢問畝產。
“九月中旬就能收了,不過……”農戶吞吞吐吐,斜眼瞥著錢淵,一副心虛的模樣。
“實話實說。”黃懋官倒是挺和氣的,“等會兒挑一塊地,本官仔細看著。”
鄉老咳嗽兩聲,農戶才說:“九月中旬收的那一批,畝產約莫十七八石,九月底收的那一批,只有十五石左右,現在已是十月中旬……”
“真的有十七八石?”陳有年精神一振。
“就算只有十五石也是好事,可活萬民!”黃懋官也是兩眼放光,立即招呼戶部的小吏,準備劃出一畝地,現場查看。
紅薯在中國農業史是一個劃時代的標志,雖然錢淵前幾日私下一力作保,但對于黃懋官、陳有年這些戶部官員來說,畝產十五石已經是深水炸彈了。
其實京中對紅薯畝產二十石一直持懷疑態度……誰都不敢信,湖廣最好的水澆地,畝產也不過四石左右,三四倍的產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