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之谷中文
龍之谷中文
 
首頁 • 全本
玄幻 • 奇幻
武俠 • 仙俠
都市 • 言情
歷史 • 軍事
游戲 • 競技
科幻 • 靈異
搜索:
 
您當前所在位置:龍之谷中文>>崇禎十五年

第959章 軍機會議

更新時間:2021-02-18  作者:韭菜東南生
高斗樞,崇禎元年進士,字象先,浙江寧波人,先為刑部主事,后遷荊州知府,知兵,屢屢擊退流賊侵擾,十四年六月進按察使,移守鄖陽,其后兩年里,李自成派兵連續攻打十幾次,甚至有一次派兵十萬來攻,但鄖陽屹立不倒。

究其原因,乃是高斗樞善謀,總兵王光恩善戰,鄖陽雖然危如累卵,但卻得保全。

十六年末,襄陽鄖陽周邊乃至湖廣大部地區都被李自成占領,鄖陽獨存,可謂奇跡,甚至朝廷一度都以為,鄖陽也已經失陷了,直到高斗樞的奏疏送到京師,他們才知道,鄖陽還在呢。

十七年一月,朝議設漢中巡撫,兼督川北軍務,便拔擢擢高斗樞位右副都御史,前往漢中,高斗樞將軍務交給副手、鄖陽知府徐啟元之后,便動身赴任了,不想還未到漢中,京師就陷落了。

隨即天下大亂。

清兵入關后,高斗樞隱居兩年回到家鄉。降清的奸賊謝三賓逮捕名節之士百余人,高斗樞也在其中,但他始終一言不發,后來被諸義士捐金救出。晚年的高斗樞閉門索居,門庭蕭然,生活貧困,于康熙九年病逝于家中。

終其一生,高斗樞配的上知兵兩字,雖然不是孫傳庭那樣的大才,但守城之能,卻也是人中翹楚。

這一世,因為李自成在開封潰敗,高斗樞在鄖陽受到的壓力較小,但他也成功守御了張獻忠的數次攻擊,令張獻忠不能從鄖陽通過。

朱慈烺議立軍機處,想到了高斗樞,這個歷史上并不是太出名,但卻令人眼前一亮的人才,于是調他入京,掛兵部侍郎銜,入軍機處。

高斗樞是昨日到京的,面圣之時,態度從容,對答如流,頗有名士風范,朱慈烺心中暗暗點頭,心說歷史誠不欺我也,凡能滄海橫流,顯出英雄本色之人,都絕對是有相當能力的。

劉永祚。字斗垣,陜西韓城人,幼年喪父,家境貧寒,求學于名士解經傅門下。萬歷四十七年進士,任戶部主事。其時,魏忠賢專權,曾以利祿拉攏他,劉永祚不從,被罷官。崇禎帝嗣位,劉永祚官復原職,崇禎九年到十三年,一直為宣鎮巡撫。

這其間,劉永祚兢兢業業,統籌軍事又和蒙古人交涉,雖沒有大的功績,但卻也保證了宣府沒有出現大的禍事

其后,因為和楊嗣昌政見不合,劉永祚辭官歸里。建虜入關后,劉永祚在家鄉韓城豎起反清旗幟。順治七年,兵敗被俘。被解到西安后,大義凜然,罵賊不止,遂被殺害。

朱慈烺用劉永祚,一來看重他的氣節,二來劉永祚在宣府四年,熟悉蒙古,而軍機處其中一個大任務,就是針對蒙古,提出正確的戰略建議,像劉永祚這樣熟悉蒙古的長才,肯定是不能浪費的。

和高斗樞不同,劉永祚其貌不揚,干干瘦瘦,看起來有點邋遢,不過談吐卻也自在其份,尤其是談到宣府和蒙古,提到那一段金戈鐵馬的歲月,立刻就是眼睛大亮,精神煥發。

而在李邦華,陳奇瑜,高斗樞,劉永祚和堵錫五位軍機大臣之下,還有三位行走大臣。

一位是前遼東巡撫方一藻,第二御史楊爾銘,第三則是原登萊巡撫袁可立之子袁樞。

方一藻在遼東巡撫的任上雖然沒有大的功績,但其久在遼東,從崇禎四年一直到十二年,八年的時間,歷經多多,現在其子方光琛在吳三桂帳下做幕僚,就現在諸臣來說,再沒有人比他更了解遼東了,因此朱慈烺用他。

歷史上,方一藻在松錦之戰前被解職,逃過了松錦之敗,這些年一直都戴罪在家,能得新君重新起用,他自是感恩戴德。

袁樞上一次出使沈陽,圓滿完成了任務,對建虜的軍心民情,也有了解,其本人更是貌俊偉,多大略,善騎射,有邊才,因此,朱慈烺拔擢他到軍機處。

楊爾銘在桐城知縣的任上,就顯出相當軍略,此次隨太子南下,又隨陳奇瑜帶兵入京,立下功勛,朱慈烺自然也是要用他的。

而在方一藻,楊爾銘,袁樞三人之下,李紀澤江啟臣劉子政等京營參謀司的原班人馬,全部都被抽調到了軍機處,各自在軍機處分配了公事房,分工負責軍令、軍政、軍情等具體事務。

以后,兵部只負責操練、軍屯、軍器等基礎事務,如何戰,和誰戰?都將由

皇帝直接統領下的軍機處來決定。

等于皇帝直接繞過了內閣、兵部、五軍都督府,直接指揮天下兵馬,各種策略,也不會再在朝堂上討論,而是軍機處密議,能知道其情的人,少之又少,大明朝廷沒有秘密,今日想要議和,明日就滿朝皆知的事情,再不會發生,因為入軍機處的第一條鐵律,就是絕對保密,但有一絲一毫,一字一句,流到外面,不管是軍機大臣還是輔臣,都是流放,甚至是殺頭的重罪。

今日,軍機處第一次議事。

除了四位軍機大臣和三位輔臣,殿中還有一人,那就是原商丘知縣,現任張家口分巡道梁以璋。

而今日要議的,正是蒙古軍情和對蒙古的戰略。

自從前年到任張家口之后,梁以璋在朱慈烺的支持下,大力整肅邊關紀律,不法商人,一個也不許出關,尤其在張家口八大晉商被一鍋端,幾乎皆死,宣府總督巡撫等包庇官員也被一桿子掃清,朝廷發布嚴令,張國維為總督,朱之馮為巡撫,周遇吉為總兵之后,宣府氣象一新,一連十幾年,都不能扎緊的破爛口子,一下就變的滴水不漏了。

雖然這樣一來,宣府的繁華消逝了很多,張家口更是完全變成了一座兵城,但大明流向蒙古建虜的糧草鹽鐵,卻是硬生生地被剎住了……

過去,大明只所以開放邊貿,或者是睜只眼閉只眼,一個很大的原因就是邊關各處缺少戰馬,即便是朝廷嚴令,但各處將官,為了獲取戰馬和實際利益,也會對商人網開一面,甚至是求著商人,以求換回戰馬。

也就是說,斷絕邊貿,其實是雙方忍耐力和痛苦值的比較。

相比較而言,只是缺少戰馬的大明,原本是應該占據上風的,但為難的是,因為李自成張獻忠等流賊的興起,為了掃平內亂,大明朝廷對戰馬的需求猛增,因此,蒙古人才能用此做要挾。

但現在情況不一樣了,不止是因為去年和前年兩次建虜兩次入塞,大明通過勝利,繳獲到了一定數量的戰馬,緩解了馬荒,更因為這一次大明朝廷意志堅定。

新君隆武帝繼位,對邊貿禁絕之策,非常欣慰,要各地繼續堅持。

而除了整肅邊關紀律,梁以璋還一直暗中和察哈爾林格爾部保持聯絡,從林格爾部獲取情報,得悉蒙古各部的動態和真實情況,繼而為大明防御蒙古做出準備。

因此,朱慈烺密召他到京師,參與這一次軍機會議。

梁以璋向陛下和幾位軍機大臣,稟報現在蒙古草原的情況。

去年到今年,宣府大同一帶戰事不斷,烽火連連,因為邊貿斷絕,蒙古人得不到所需的糧食布匹和藥材,于是接二連三的興起戰事,攻擊大明,想要掠奪所需的貨物,但在宣大總督張國維的調派,宣府總兵周遇吉和京營協防閻應元的堅守之下,蒙古人沒有占到任何便宜,只在大明官軍力量較為薄弱的大同地區,有一些突破,但杯水車薪,根本抵不上他們的巨大消耗。

當然了,大明的損失也是不小的,朱慈烺回京平亂之后,第一道軍令,就是又調集了三千精武營和兩千善柳營,急赴宣府、密云、薊州,加強長城各處的防守。

“陛下,自我大明封鎖邊貿以來,蒙古哈喇慎、喀喇沁、浩齊特各部,糧食醫藥,各種物品皆是困難,去冬又有大雪,凍死牲畜無數,現在雖然剛是八月,但蒙古各部對去年的慘狀心有余悸,早早就開始準備了,他們不甘心失敗,連續向我宣府薊州等地發動侵擾,試圖搶掠我大明,但在我大明將士的英勇堅守之下,從薊州宣府到大同,蒙古人所得有限,只要現在的情勢保持不變,等到了冬天,大雪降臨,蒙古人就會更加困難。”

“原本,在建虜的拉攏之下,蒙古大小部落的首領,是很頑固的,但隨著建虜一連兩次入塞失敗,蒙古人跟著建虜,不但沒有所獲,反而損兵折將,建虜對蒙古人的支持,也不及以往,各個蒙古王公雖然連連派人到沈陽求救,但建虜能發給他們的糧食布匹醫藥卻極其有限,這讓他們十分不滿,他們對建虜的忠心,已經是大不如前了。”

“恰逢陛下登基,內外連連大勝,宣府大同牢不可破,建虜卻顯出頹敗,蒙古各部旗主的心思,已經悄然發生了逆轉,臣以為,此時加大分化、綏靖的力度,宣揚我大明仁德,令蒙古人俯首,去了建虜這條臂膀,正是合適!”

梁以璋報告。

眾臣靜寂,但眼神中卻都閃過一絲興奮。

兩年邊貿禁絕,現在說起來,不過一句話,但能做到,卻實在不容易,而大明對建虜和蒙古人的結盟,一直都束手無策,又或者是無法實施,只能眼睜睜地看著蒙古人和建虜越綁越緊,現在,兩年的封禁,去冬的大雪,邊關將士的浴血奮戰,終于是為大明贏來了這一絲絲地曙光。

這時,負責保密、軍機處的專職內監于海走出,將手中一式八份,封面皆寫著機密的小冊子,呈送到隆武帝以及諸位軍機大臣的手中。

這是李邦華領銜、劉永祚方一藻袁樞等人參與,李紀澤等人執筆,參謀司初步制定的幾套蒙古方案,供陛下和軍機大臣們甄選。

翻開冊子第一頁。

“遵陛下旨意,我大明對蒙古戰略,分為近,中,遠。”

“近期目標,是離間建虜和蒙古人的關系,即便不能降服,也要令蒙古人保持中立,如此,宣府大同等地的戰事,就可以緩解,建虜再從這些地點入塞。我大明提前也能得到情報。”

“中期目標,恢復太祖高皇帝設立的大寧、開平、東勝三衛,將長城防線向前推進,壓制蒙古人,將建虜和蒙古人分割,解除長城危機,令建虜蒙古人無法再擾亂長城和京師,就如洪武、永樂之時一樣。”

“遠期。將蒙古納入大明版圖,改土歸流。”

雖然有冊子,但參謀司李紀澤還是站起,就著地圖,和梁以璋兩人,同時進行講解。

眾人都聽的仔細。

御座上的朱慈烺閉上眼睛,也細細傾聽。腦子里卻是閃過很多過往……

對于蒙古人的防備,洪武皇帝朱元璋是做的最好的,不止派徐達藍玉等明將不聽的北征,給北元以打擊,更深知僅靠一條單薄的長城是無法擋住蒙古人快速機動的騎兵的,于是在遵化以北一百里,先后設立大寧、開平、東勝等三個塞外軍衛,將沙漠到長城的這段空白區域牢牢控制。

大寧、開平、東勝三衛相互連接,三大軍鎮互為犄角,作為戰略縱深,這等于在長城之外,大明又多了一道防御體系,蒙古人要攻進攻大明,非拿了這三衛不可,朱元璋接著又把寧王分封到了大寧,再一次加強塞外三位的實力,巔峰時期,寧王麾下兵馬有七八萬人之多,且都是塞外游騎的精兵悍將,實是大明北方的堅強防線。

但使三衛在,寧王在,大明朝的歷史,也許就不會像今日這般悲催了,。

可惜的是,靖難之役后,取得天下的成祖朱棣,擔心分封在大寧的寧王效仿自己,也來了一個靖難之役,于是就將寧王遷到了保定府,后又遷到江西,大寧衛所管轄的所有衛所一并內遷或者撤銷。就這樣,從洪武到永樂經營了十二載、為大明北方定海神針的大寧都司被放棄,十幾萬人進入長城之內。

而大寧衛空出的地盤,很快就被蒙古人占領。

如此,明朝北方的長城防線正面暴露在了蒙古人的面前,他們隨時都可以長驅直下,騷擾大明。這也是后來的土木堡之變、甚至是大明滅亡的一個根子原因……

在搜索引擎輸入 崇禎十五年 龍之谷中文 或者 "崇禎十五年 lzgzw" 就可以找到本書

上一章  |  崇禎十五年目錄  |  下一章
其他用戶在看:
龍之谷中文 - 免費小說閱讀網 版權所有 www.lzgz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