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窊山坐落于汾河和嵐河之間,就在三角洲的北端,跟靜游鎮之間只隔了一條嵐河。
收拾杜家的時候,秦川沒去紅窊山,主要是因為兵力不足,管不了那么多地方。
拿到了杜家的地契后,他便帶著宋知庭上了紅窊山礦場。
原本這礦場的規模比黑山礦場大很多,礦工爐丁攏共超過一千人,但杜家被收拾的這幾天里跑了不少,如今只剩下不到六百人,都是些老實本分的。
礦場里的生鐵也只剩不到一萬斤,熟鐵更是一斤不剩,早就被那些逃亡的管事和礦工順走了。
早知道,他們順走一百斤生鐵就能賣一兩五錢銀子,熟鐵的價格幾乎翻倍。
秦川懶得在意那些生鐵,他要的是這座山頭,和那幾百個老實本分的礦工。
他首先做的是挑兩百礦工,跟黑山礦場和婁煩莊民中挑出來人,湊夠五百新兵,一部分打散后編入先登、無當、陷陣三營,又從這三營中抽調一百五十老兵,跟兩百五十新兵組成一個新的營頭,叫十方營,寓意十方凈土,由羅八擔任營官,駐守婁煩鎮。
羅大牛的先登營則和李頂梁的陷陣營輪流襲擾三座崖和東葫蘆川,也輪流回神臺峰大寨休養。
調整結束后,秦川的關帝軍擁有一千五百兵力,虎豹營原本只有二十五個九箕山老匪,秦川在靜游鎮差點被古頂天活捉之后,他便抽調了一些關帝軍,湊夠五十騎虎豹騎作為自己的侍衛。
紅窊山礦場的礦工本來就不多,被抽了一部分去當兵后更少了,但秦川不急著補充礦工,只把礦場交給宋知庭管理,讓他只開一個高爐,少產些鐵也沒關系,反正現在他的生鐵多到用不完。
嚴三七沒來紅窊山,只讓秦川幫他挑十來個熟練的爐丁送到黑山礦場,他正在那邊忙著研究干餾窯、改進高爐和鼓風機。
結果,秦川在紅窊山選爐丁的時候,發現高爐旁邊堆滿了長得跟木炭差不多的黑乎乎的東西。
走近一看,嘿,竟然是焦炭。
一問之下,原來紅窊山就是用焦炭煉鐵的,再細問之下,原來大同府很多礦場都會干餾焦炭,并用焦炭來煉鐵。
也就嚴三七一個南方人,在福建用慣了木炭,才不懂北方的焦炭干餾法而已。
也不知孟家為何不用焦炭煉鐵,有可能是孟老爺死板,或是不想增加成本,再花人力去弄焦炭。
得知紅窊山有干餾窯之后,嚴三七便匆匆忙忙趕來了,先是在幾座干餾窯里轉了老半天,畫了厚厚幾十幅畫,這才帶著十幾個爐丁,興高采烈回黑山挖窯去了、
其實,秦川并不指望他能煉出灰口鐵,這個時代的高爐爐溫應該不超過一千三百度,就算用上焦炭,恐怕也達不到還原硅所需的溫度,煉出高硅灰口鐵呢可能性微乎其微。
但,這是科學研究和技術改進,哪怕沒有一絲成功率,秦川也一樣會叫嚴三七去嘗試。
就算煉不出灰口鐵,能學會使用焦炭來煉鐵,能提高爐溫,煉出含雜質較少的鐵水也很不錯了,澆鑄的時候控制好冷卻時間,再經過退火處理,應該也能得出可鍛鑄鐵。
陳詹也在建高爐,就建在孟家莊的炮廠里,高爐還沒烘干之際,他就開始做泥范,準備先澆鑄兩個大炮的鐵模,等鐵模冷卻并打磨好,高爐也應該可以使用了。
相比于還在做準備工作的這兩位,李學境的進度快得多了,已經開始燧發槍了。
燧發槍所用的鐵料并不需要等嚴三七新煉的鐵,只需將熟鐵反復加熱滲碳并反復鍛打,將二十斤毛鐵打成四斤精鐵,就能用來打制槍管。
得知李學境要造火銃,秦川便從紅窊山急匆匆趕回來,在旁邊指手畫腳。
陳詹和所有的鐵匠、學徒等都來了,圍在一旁學習。
一副文弱模樣的李學境親自上陣,鉗住一塊鐵條,指揮鐵匠不斷捶打,精煉出兩塊鐵條,并打成長條鐵皮之后,李學境便從爐子里抽出一根三尺長的細小鐵心,將鐵皮包在鐵棍上,讓鐵匠繼續反復捶打。
鐵心涂有細泥,原本是不需要加熱的,但秦川想在槍管上試驗鐵模加熱法,所以把鐵心給提前預熱了。
只不過,在鍛打的時候鐵心容易跟槍管粘合在一起,所以每鍛打一陣子就要轉動鐵心,甚至抽出來降溫。
一層鐵皮包好并鍛打完成之后,又包上另一層鐵皮,繼續鍛打,讓一硬一軟兩層鐵皮融合在一起,形成牢固的槍管。
這是雙層復合式造銃法,比起三段焊接法來,這種方法制造出來的槍管大大降低了炸膛率,槍管牢固得多了。
但也有個缺點,就是沒法制造太長的槍管,三尺基本是極限了。
鍛打完成的槍管口徑是小于預定口徑的,還需要用人力把槍管鉆大鉆圓,這里就需要鉆床和鉆頭了。
鉆頭是用墮子鋼做的,也就是灌鋼,堅硬度和柔韌性是夠了,但那鉆床是木頭加石磨做成的,簡陋得沒法形容,用這種鉆床來鉆炮管,需要一個月的時間。
秦川意識到,想發展槍炮,得先研究鏜床,制作鋒利耐用的鉆具刀具,最好是能弄出滾輪軸承。
軸承這東西其實并不難,中國古代很早就有陶輪了,這玩意就是軸承的祖宗,到元朝又有用圓柱滾動的渾儀,現在大部分騾馬車都裝有木滾輪的軸承。
用灌鋼制造鐵柱滾輪式的軸承也不難,先打制幾個大小一樣的小鐵柱子,把鐵柱鑲入一個鐵圈里,貼近外部,在里面再鑲一個小鐵圈,一里一外夾住鐵柱,并包邊封好,加入潤滑油就成了。
難點是在于如何統一規格。
純手工打造的東西規格往往參差不一,無法統一規格的話,根本就沒法在鏜床上使用,偏差一丁點兒就能讓一根槍管報廢。
這東西也得慢慢摸索才行。
李學境一連打制了五根槍管,等槍管冷卻的時候,他開始打制彈簧鋼,這東西是制造燧發槍的最大難點,也是畢懋康在崇禎八年發明了燧發槍卻無法量產列裝的主要原因。
古代鐵匠在打制兵器的時候,發現經過高溫淬火,接著又經過回火后的兵器最為耐用,于是就有了彈簧鋼。
但,擁有足夠把燧石打出火星,并引燃火藥的彈力的彈簧鋼,并不容易鍛造。
唯一的方法,就是把人力和鐵料砸進去,一百根鋼條當中,能有十根符合標準,能用在燧發槍上的話,秦川就很滿意了。
反正他有的是人力和鐵料。
一連兩天,秦川都呆在火槍廠里,跟李學境研究打鐵。
第三天的時候,他收到一個好消息:王繼宗寫信去順天府買的新糧食種子,在京城鎮海鏢局的押送到,運到婁煩了。
秦川立馬把火槍廠的事扔給李學境,興沖沖地帶著王繼宗出門迎接。
這批新糧食,他可是期盼已久的,明天秋天,他就可以在孟家莊吃上玉米棒子、烤紅薯和土豆燉牛肉了。
出到五里外,迎面就碰上了那支鎮海鏢局的運糧隊,足有兩百人左右,押著十余輛騾車,浩浩蕩蕩而來。
本來,才幾十石糧食是用不到那么多鏢師押送的,甚至鏢局很少接這種小單,但這批種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王繼宗請順天府的朋友開了六百兩高價,請鎮海鏢局出兩百鏢師押送,免得樓上被不長眼的匪冦劫了去。
到了近前,鎮海鏢局的鏢師并未直接交鏢,而是一直送到孟家莊,并拒絕了秦川請他們吃飯的好意,收了六百兩銀子,讓王繼宗簽字畫押之后就走了。
秦川樂呵呵地上前,一麻袋一麻袋地仔細數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