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生文學)
趙國不滿齊、魏兩國的落井下石,那又如何?自身實力不濟,如今趙國為魚肉,齊、魏為刀案,哪里容得他們反對。
只能打落牙齒和血吞,即便渾身上下的每一滴血液,都在仇恨著齊國,還得笑著將齊國的來使迎進邯鄲。
原本是勉強壓制的怒火,在見得來人時,若非身邊宮人提前瞧出苗頭,勸導一番,估摸著得抽出腰間青銅劍,沖上去將其砍殺了。
本應是戰敗國的姿態,然在見著齊國使者時,卻并未低下他們的頭顱。趙王盍冷聲說道:“魏無忌你可真夠膽量的,我趙國有今日,還得多虧了你那位好師弟。”
在趙王盍心止中,已是一位死人的蘇季,不妨礙將仇恨轉移到魏無忌的身上,毫不客氣的話說出口,猶如嚴寒的冰刀子似的,直往人身上猛戳。
哪知魏無忌點頭應下,像是完全未曾聽明白對方,話中所指,他道:“確實如此,若無師弟出手,如今的趙國早已不復存焉。”
“你,好個鬼谷傳人,皆是伶牙俐齒之輩。”趙王盍反諷道。
魏無忌并不在乎對方如何,他道:“難道無忌說錯了,當時秦國一路直逼邯鄲,若非師弟蘇季,以一己之力,勸說諸國來救,如何還會有趙國?
說道師弟,無忌倒是許久不曾與他相見了,不知趙王可能準我二人見面?”魏無忌躬身行禮,語帶真誠的說道。
是倒是這么回事,然說得卻是這般直白,莫說趙國的朝臣受不了,便是齊國使者,同樣是目瞪口呆,心有不安。
若是這趙王盍經不住這等刺激,一氣之下將他們盡數留在此地,那當如何是好,面上紋絲不動的齊國陪同使臣,私下里卻是暗暗著急。
都做好或是拼力一戰,或是就地降趙的心思了,卻聽趙王盍說道:“方才是本王的不是,雖同出一門,只是蘇季丞相早已失蹤多日,本王徑尋不至,方才會胡言亂語。”
魏無忌面色大變,倉皇起身,將幾案上的湯水都給撞灑了,驚問道:“無忌的師弟發生了何事?竟會下落不明?”
“本王也無從得知,前段時日無季丞相告了病假,之后便閉門不出,待本王發現不對勁之時,已是遍尋不到矣。”趙王盍說得那叫一個情真意也切。
魏無忌卻是一個字都不信的,感傷不已的說道:“偌大一個趙國,一國丞相失蹤,竟無人知曉,也真是奇事一樁。”
趙王盍:
明褒暗貶的話,教趙王盍暗地里磨牙,還只能當作對方憂心感傷的胡言亂語,還要好生的好言相勸一番,教人無比憋屈。
實則是魏無忌早已知曉,蘇季失蹤的真相。此時不過是為其師弟,出上一口惡氣罷了。更多的眼下也做不了,待將來再說罷。
嗚嗚咽咽好一會兒,直嚷得政事廳里的一眾人頭暈腦漲,魏無忌才停罷。
末了,帶些窘迫的說道:“趙王見笑了,無忌如今在世的兄弟,有血緣無血緣的,只蘇季公子一人爾。只要一想到,今日不復相見,難免心中難受。”
此時的趙人,都選擇性的忘卻了魏國那一班,與魏無忌同一出脈的宗室子弟,魏王還是對方的侄孫,魏國同行的人,倒是記得。只是眼下的情形,也不適合他們開口啊。
趙王盍亦在此時想起了趙璋,心里難免有了感觸,竟也好言寬慰了幾句,全然不見先前的兩人見面就須分出個你死我活的痕跡。
若是齊王平的身邊的宮人在此,只會告知眾人,此乃魏無忌作戲的手段耳。
一笑泯恩仇的兩人,就差抱在一塊兒痛苦流涕了,也著實令人驚嘆。還是趙王盍出言打破了此番靜謐,他道:“無孫丞相乃是魏國丞相,如何做了齊國的使臣。”
聞言,魏無忌長嘆一聲,似是又要再來一出如訴如泣,好在并無。伸長脖子等著的趙人,都在心里松了一氣,便是魏人都有些受不住。
末了,魏無忌自嘲一笑,道:“魏國實力弱于齊國,不得不一道出兵趙國,如今魏國已無力再征,齊國仍不肯放棄。
無忌幸得魏國不計前嫌,心里有愧,希望能為魏國做一些事。故而先使齊,齊王提出由無忌使趙,方才放過欲退兵的魏國。”
趙王盍回想著這段時日里,受到兩國的壓迫,命懸一線幸得魏國及時退兵,方才有機會喘息,這齊國卻仍不肯放過趙國,簡直欺人太甚。
只是為何又遣人來趙,莫非這修仙的齊王,將腦子也修糊涂了。做出的事,不能按常人之理來論。深覺找著緣由的趙王盍雙問道:“齊平使你來趙,究竟意欲何為?”
“齊王意在洛國,希望趙王能與他共進退。”魏無忌毫不遮掩的便說出了齊王的計劃。
魏國同行的使臣,并未聽過齊王平與魏無忌的對話,那齊王平肯見一人,已是天大的幸事,聲稱多見俗人,易影響修仙大道。故兩人談的事,除了那們貼身伺候的宮人,并無外人知曉。
且魏無忌多有夸贊魏國,使趙國不記恨,他們亦無由頭去打斷。即便魏國才是齊、魏齊齊出兵趙國的罪魁禍首。
趙王盍見跟過來的魏國使臣,并無反對之色,便明白這一位初歸魏國,不一定能得重用的丞相,說的必是真話。
君不見,使臣中有一位,正悄摸著記載魏無忌的言行,想必此人便是魏王假的心腹,跟著出使,意在監督對方了。
既是為真,那么這齊王平的也作不得假,趙王盍瞬間就換了臉色,他道:“齊平究竟有何打算?先將我趙國打得幾無還手之力,如今又來和談,談的又是教我趙國出兵。
齊平以為他齊國敗了趙盍一回,便能成當世強國了。當真是笑話,滑天下之大稽。左不過魏國已退了兵,本王若是不同意,他待如何?”
“趙王此舉不妥,萬萬不可。”魏無忌瞧上去極為著急。
趙王盍不明所以,“有何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