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陽公主適御前侍衛段通的消息,很快就傳揚出去,雖然還沒有正式下詔書,但基本上已經確定了。
當然之所以沒有下詔書,也是有原因的,畢竟她是皇次女,上面的長公主劉華又未婚配。
按照禮制長幼有序,做妹妹的豈可越過姐姐去。
現在,所有人的眼光都集中到了安陽長公主身上,搞得她也很有壓力。
這下子她不選個夫婿都不行了,舞陽還眼巴巴的看著她,后面劉維也十六歲了,前幾天太后已經放話要為他選妃。
劉志倒不想逼她,可太后那邊卻給皇后施加了壓力,鄧猛語重心長地找女兒談了兩次。
為了不讓母親擔心,劉華無奈只得把太后為她初步摸排過的資料又拿了過來,仔細觀看。
挑挑揀揀把覺得不合適的拿到了一邊,在看到來艷的名字時,猶豫了一下,最終還是放了過去。
畢竟他曾經當面表示過,不愿意成為皇家成員,她劉華好歹也是大漢長公主,總不可能強人所難吧。
這邊她還在精心挑選,那邊耿德妃也在開始為兒子籌謀。
皇子與公主不同,他們的婚姻一般都是政治聯姻,家世上要對自己的前程有所助益才行。
劉維是長子,哪怕不是嫡出,也一樣具有競爭皇儲的資格。
畢竟大漢幾百年的歷史上,身為庶子卻能繼承大統的也不在少數,不到最后,誰也不知道自己有沒有真命天子的命。
這些年來耿顯在宮中的地位還算不錯,當年的謀逆案,因為她的當即立斷,并沒有受到多少連累。
但她頭腦很清醒,知道這只是個表面現象,一旦她參與到皇儲之戰中,這些黑歷史絕對會成為被攻擊的理由。
也就是說當年她那個糊涂的父親,決定政變之時,就已經斷了自己兒子的前程。
因此這么多年來,她也熄滅了那份野心,謹守本份,可劉維不這么想啊,他覺得自己一直努力上進,各方面都很優秀。
而皇后的雙生子,雖然是嫡出,占著正統的名分,可自己在年齡上還是具有優勢的。
而且正因為劉瑾和劉瑜是雙胞胎,將來在選擇上必然很會很為難,到時候競爭激烈,若自己籌謀得當的話,說不定還可以來個漁翁得利。
至于另一個弟弟劉震,他壓根兒就沒放在眼里,那家伙連母親都沒有,本身性格又老實巴交,憨憨傻傻。
這樣的人,父親怎么可能放心把偌大的國家交到他手里。
自己一手撫養長大的兒子,耿顯如何不明白他的心思,找機會旁敲側擊的勸了幾回。
劉維在自己母親面前,每次都滿口答應,可一轉身卻依然故我。
到最后耿顯也沒了辦法,只得聽之任之,畢竟皇帝現在還年富力強,也從未聽說他打算立皇儲。
等再過幾年,也許一切都變了。
這次劉維選妃,母子二人又出現了分歧,耿顯希望他找個知書達理的普通世家女子為妻。
畢竟不管劉維是不是打算參與皇儲之爭,在現在的情況下放低姿態,避免被人注意和利用,才是最佳的選擇。
至于妻族助力,其實沒有想象的那么重要,甚至于對方如果身世太好的話,反而有害無益。
因為皇帝擺明了很討厭外戚專權,因此強大的外家不但起不到輔助作用,還可能會引起皇帝的反感。
可劉維卻并不這么認為,自己的母親一族已經沒什么人了,如今他在朝中形單影只,沒有一個靠得住的幫手。
在這種情況下,有什么比一個強大的妻族,來得更穩妥一些呢?
為此母子二人爭執不下,太后那邊送過來的資料有三十多份,里面備選的女郎各有千秋。
有的是老牌功勛世家之女,也有的是朝中重臣的千金,當然也有一部分家世一般。
在太后的心目中,娶妻當娶賢,所以她在挑選的時候,主要是看的該女子的性情、才學和人品。
在這么多才貌俱佳的女子當中,劉維一眼就看中了袁盱的四女兒袁琳,袁盱為秘書省大學士,實權在握,又深受陛下的寵幸。
而那些老牌功勛世家的貴女,說起來身份高貴,實際上娘家卻并沒多少實權。
何況按袁盱如今的年齡,至少還能在朝中待個十幾年,足夠輔佐自己競爭皇儲之位了。
至于那袁琳長相性格如何,他是全然不關心的,皇家婚姻,看的就是家世,其他的都不重要。
耿顯很失望,兒子這般高調,就差把野心二字寫在臉上了,偏偏還自以為是,聽不進去她苦口婆心的勸告。
看來他還是太年輕了,以為自己只要好好表現,盡量讓父親看到他的努力和優秀,就會有希望。
可事實上,恰恰相反,耿顯平時頗喜讀書,史書上那些高調的皇子們,無一例外地下場凄慘。
這邊劉維拿著袁琳的小像,立即跑到永安宮去復命,當然,他向來有些小聰明,不可能明說自己的打算。
只是將袁琳從上到下夸贊了一遍,說得他仿佛是一見傾心。
老人家自然樂見晚輩子孫婚姻和美,聽罷很高興。
“好,等安陽的事情定下來后,就馬上把你和舞陽的事情,也一起訂下來。
到時候便是三喜臨門,皆大歡喜了,哈哈哈……”
這些日子,太后操心幾個孫子孫女的婚事,忙得不亦樂乎,早把之前的煩惱拋到九霄云外去了。
眼看著她的身體越來越硬朗,劉志自然也是十分欣慰了。
當劉志知道長子選了袁氏千金時,愣了愣,沒有馬上表態,而是暫時壓了下來。
當晚他去了給耿顯宮中,詢問她的意見,結果卻得到了不同的人選推薦。
兒子大了,開始有了自己的主意,他這個做父親的,也該負起引導的責任。
其實他并不反對兒子有野心,身為皇子,誰不希望能成為九五至尊。
只要手段正當,那也無可厚非,而且他很清楚,以袁盱的智慧,哪怕女兒嫁給了劉維,也不會參與到太子之爭。
不過,他還是決定遵從德妃的意見,因為他一旦同意兒子取了袁琳,會對袁盱的官聲不利。
哪怕他再秉公處事,在旁人的眼中,都會把他與劉維捆綁在一起。
而他不僅僅是一個父親,還是大漢帝國的掌控者,所以做任何事情之前,都需要先為國家考慮。
因此最后他還是拍板,選擇了一名六品文官的女兒,那女子名叫溫婳,是個色藝雙絕的女郎。
而且性格溫婉大方,將來絕對是個不錯的王妃人選。
劉維聽到父皇最終選擇了母親推薦的人選,不由得勃然大怒,氣沖沖的跑到耿顯面前質問。
母子二人大吵了一架,不歡而散。
耿顯也因此對兒子冷了心,打算以后都對他不聞不問,免得被他氣死。
不過這件事木已成舟,她也不會改變決定,生氣歸生氣,總不能看著兒子一錯再錯吧。
而那邊一向頗有決斷的劉華,卻在自己的婚事上舉棋不定,總是難以下決定。
到最后干脆放棄了,挑了三個預備人選出來,讓母親和祖母來為她選定。
既然找不到情投意和之人,那嫁給誰又有什么關系呢,只要條件相當就可以了。
郾太后與鄧猛商量了一番,又詢問了劉志的意見,最后為她挑選了不其侯伏完。
伏完性格沉深大度,一表人才,乃是大司徒伏湛七世孫,襲爵“不其侯”,官拜侍中。
劉華自己也沒意見,最后便這樣決定下來。
到了四月間,宮中下了正式的詔書,皇長女陽安長公主適不其侯伏完,皇次女適御前侍衛段通。
而皇長子劉維則準備迎娶一名六品文官溫紹的女兒為妻。
雖然下了詔書,但要到正式的婚嫁之時,尚還需一年多的時間。
前后有三位公主和皇子婚嫁,要忙的事情實在是太多了,郾太后再也沒了時間長吁短嘆。
她和皇后二人,忙著給她們準備合適的嫁妝或者聘禮,其中還有無數的禮節需要完成,這一兩年只怕一刻也不得閑了。
何況后面劉震和另外一位公主劉穎,兩年后也到了婚嫁的年齡,應該說一連好多年都閑不下來。
孩子們的婚事都定下來了之后,劉志也算是完成了一件心事。
眼看著又快到了夏天,今年打算從運河坐船北上,去涿郡那邊看一看。
東漢時期的涿郡屬于幽州,也就是現在的北京一帶,在當時便已經是重要的邊境城市之一。
尤其是當年遼東還沒有收回來的時候,涿郡與鮮卑各族接壤,因此成為一個軍事重鎮。
實際上從戰國時期開始,加上秦漢數百年,涿郡都是重要的兵家重地。
后來開始發展航海之后,又在涿郡沿海開辟了一個港口,如今蒸汽輪船的試運行已經圓滿結束。
鄧演從印度洋,過好望角,繞行萬里到達了地中海,大漢帝國與古羅馬帝國,從此在外交往來上又更上層樓。
他在地中海沿岸各國拜訪了一圈,極力游說他們在埃及地區開挖一條大運河,縮短與大漢的貿易距離。
此時的古羅馬帝國正處于極盛時期,在地中海沿岸各國之中具有強大的號召力。
經過再三考慮,最終他們也覺得這個方案于自己有利,而且大漢還承諾在技術上支持他們。
畢竟大漢在開挖運河這件事情上,可是具有著十分豐富的經驗。
而且他們還有著聞所未聞的蒸汽機械,據說在抽水和搬運方面,強大無比,宛如神跡。
有了羅馬帝國牽頭,周圍的一些小國家都趨之若鶩,緊接著鄧演又派人說服了安息帝國的國王。
于是一條偉大的運河,就此動工,這是他出發之前,劉志交給他的任務,如今并沒有費多大力氣,便圓滿完成。
這次回航他并沒有另辟蹊徑,而是原路返回,從好望角繞行并不是一件輕松的事情。
哪怕現在有了蒸汽輪船,速度是以前風帆輪船的幾倍,但要進行如此長距離的航行,也非常麻煩。
等到他回到大漢,前前后后也花了一年的時間,在南洋做了短暫停留之后,便啟程北上,準備回京師復命。
半路上聽說皇帝去了涿郡,便直接過去與他匯合。
劉志也剛剛到涿郡,今年皇后忙著幾個孩子的婚事,再次留在了洛陽。
而劉華與劉袖都要備嫁,也沒能隨行,因此劉志便只帶了剛剛晉升為充容的田圣。
涿郡這邊并沒有行宮,劉志也不想勞民傷財,便選擇了一座郊外的世家山莊。
他從五月中旬出發,沿著運河而上,每到一處都會停下來巡查一番,看一看當地的經濟發展情況。
為了減少沿途官府開支,接待費用都是由內務府的私庫支付,免得引起地方上進行攀比,浪費了人力物力。
若是因為單純出游而導致地方財政困難,那他與好大喜功的隋煬帝,又有什么區別。
幸好他有蒸汽輪船,用不著像隋煬帝那樣,征召無數美貌如花的青年女子為他拉纖。
因為是自己出錢,所以接待規格都是統一的,也不會過于鋪張浪費。
當然,他也嚴禁舉辦盛大的歡迎儀式之類的活動,只需要當地的主要政府官員,以及一些名士陪伴。
除了檢查當地的民生情況,順便也會游覽當地的名勝古跡,湖光山色。
當了快二十年的皇帝,他首次感到了當皇帝的愜意之處。
如此這般,等到了涿郡的時候,都已經到了六月中旬,安頓下來休息了幾天,正巧鄧演也到了。
這一次,鄧演為他帶來了地中海沿岸的特色珠寶和奢侈品,也搜羅了許多當地的書籍。
尤其是古羅馬帝國,在基礎數學和建筑學,以及法律方面,都有些自己獨特的優勢。
因為不是在京師,劉志便沒有為他舉辦官方的正式歡迎儀式,君臣二人席地而坐,姿態悠閑地邊吃邊聊。
“之前臣便聽說這羅馬帝國沒有皇帝,只有元首,而且權力都掌握在長老院手中。”
古羅馬帝國這種類似于后世民主制的作風,對于嚴格秉承著封建君主制度的大漢人來說,確實十分的新奇。
不過,這也不是一般的大漢士族若能接受的,畢竟這與傳統的孔孟之道大相庭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