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兵令的消息,全家人都已經聽說了。
此時各個都覺得心情沉重。
就連擺在桌面正當心兒的那一大盤子菘菜熬小魚,都沒能讓他們的臉色好看幾分。
大人是知道征兵令意味著什么,孩子們似懂非懂,主要是看著大人的臉色。
李云心倒是不用看大人的臉色,就知道這事兒有多嚴重。
這會兒,她心底已經掀起了驚濤駭浪。
麻蛋,同樣是穿越,這待遇咋就這么不一樣涅!
別人穿越不是當個貴妃,就當個公主,要不就是什么郡王女兒,權臣千金……
她呢?就一農村小丫頭。
穿成個農村小丫頭也罷了,無非就是日子貧苦一些。
自己好歹還帶著上輩子的記憶呢。
怎么說,也有一份兒超越時代的見多識廣吧!
自己只要再適應適應、多觀察觀察,肯定能找出一條改變現狀的活路來。
這日子,總還是有幾分奔頭的。
可是,竟然還趕上了個動蕩不安的開國時期?
國家尚未統一,戰爭仍在繼續?
這不扯呢嘛!
李云心簡直要出離憤怒了。
她又開始在腦海中翻檢原主的記憶。
根據原主的記憶,靠山屯兒隸屬于祥云鎮,祥云鎮隸屬于升龍縣,升龍縣隸屬于渤海郡,渤海郡是大楚龍興之地,算是大楚王朝的“特區”。
楚王當年就是從這里起兵,一統天下的。
我呸!一統天下個頭!
根本就不是那么回事好嘛!
從李景福帶回來的消息就知道,這大楚,頂多也就是統一了北方!
南邊兒說不定還有多少勢力盤踞著呢!
李云心的一雙大眼睛,滴溜溜地轉,正在忘我地思考著,怎么才能了解更多情報,怎么妥善安排,才能逃離戰火。
卻不知她的舉動,都落在了喬細妹眼里。
喬細妹倒不是專門關注李云心。
而是一桌子愁眉苦臉的人里面,就她一個各色的。
先是滿臉憤憤不平,緊接著,又變成了眼珠子滴溜溜亂轉了。
喬細妹忍不住嘀咕,這四房的風水,是不是哪里不對?
怎么老四兩口子,一對兒憨憨面團兒,竟然能生出一窩精明孩子來!
喬細妹頭上,纏了一根煙色布條兒。
要不這樣纏起來,她就覺得太陽穴突突地跳,跳得她忍不住心驚。
她看了看大家伙兒的喪氣模樣,拿起了自己面前的筷子碗,給李景福碗里夾了一筷子魚肉,板著臉說道:
“都瞎琢磨什么呢?瞅你們那沒出息的樣兒!放心,天塌不下來!都趕緊滴動筷子,吃飯!”
說完,又給李景福夾了一筷子魚肉,給自己夾了一筷子菘菜,就開始吃了。
晌午飯到底還是聶氏做的。
眾所周知,吃貨有兩種。
一種是心靈手巧的,另一種是心笨手拙的。
很不幸,聶氏在吃食上很有品味,但她的技術水平,偏偏屬于后者。
主食是一大鍋高粱米野菜粥,一盆子雜合面窩窩頭。
菜是一大盆芥菜疙瘩蕪菁湯,一大盤子菘菜熬小魚。
可惜的是,高粱米粥一股子胡巴味兒,中間還有夾生的。
雜合面窩窩頭硬得能削死驢。
芥菜疙瘩蕪菁湯咸得人嘴里發苦。
菘菜熬小魚,熬得爛爛糊糊的,看起來就跟豬食差不多。
雖然一家子都沒什么心情關注食物,可到底還是沒扛過聶氏這份兒獨門手藝的摧殘。
二房的三郎李希義第一個造反了:
“娘,你這是一棒子削死賣鹽的啦?這湯咸得,你是要齁死誰呀?!”
二郎李希仁不樂意了:
“三郎,你怎么跟娘說話涅?
咱娘一天天辛辛苦苦地,伺候你吃、伺候你喝,還伺候出錯來了?”
李希義不以為然:
“二哥,你別在這里裝好人。
那湯你是沒喝。
你喝一口試試,就知道我說滴對不對!”
李希仁半信半疑地喝了一口湯,沒忍住,“噗”一聲吐在了碗里。
“娘,這湯是有點兒咸了。咳咳咳!”
他都被齁咳嗽了。
聶氏也有點兒不好意思:
“內個啥,你們喝點水哈。”
家里人誰不知道聶氏的德性?
對她的手藝,心里也都有數。
再加上她態度又這么好,連被自己的孩子當面兒懟了,都不生氣,誰也不好再說她什么了。
一個個苦著臉,吃完了晌午飯,心情十分復雜。
感覺有點兒說不清,到底是聶氏的手藝、還是征兵令,更讓他們覺得受折磨。
老李家有五個兒媳婦兒。
喬細妹的安排,是平常日子里,五個兒媳婦兒輪流上灶。
當然,自打曹氏隨著老大去了鎮上,就是四個兒媳婦兒輪流上灶了。
負責一家人的三餐。
這個時代,大多數莊戶人家,都是吃兩餐的。
但老李家,一直都是吃三餐。
早上去田里之前吃一頓,晌午吃一頓,太陽落山,再吃一頓。
因為這一點,曾經有很多年,喬細妹一直被十里八村的鄉鄰們笑話。
大家伙兒都笑她不會過日子,是個敗家老娘們兒。
這么大嘴馬哈地吃,一家大小,辛辛苦苦,玩兒了命地干,汗珠子掉地下摔八瓣兒,也扛不住啊!
這么胡吃海塞,一年到頭,就算風調雨順、無災無病,能剩下幾粒米、幾文錢?
還有好心人指點她,過日子得勒緊了褲腰帶,不能由著性子來。
但喬細妹一直堅持著給家里人吃三餐。
直到她的孩子們,各個都長大成人了,沒有一個夭折。
外人嘲笑她的聲音,才漸漸小了。
聶氏手藝不好,喬細妹當然不是不知道。
可她依然堅持,讓聶氏也參與到輪班上灶中來。
手藝不好,可以學。
但如果因為手藝不好,就可以不上灶,豈不是鼓勵了聶氏偷懶耍滑?
當然,只要有機會,聶氏還是會抓緊一切時機偷懶。
聶氏經常找借口這里病了,那里痛了,把上灶的事情甩給她三弟妹、四弟妹。
老五媳婦兒不是個善茬兒,聶氏從來不敢惹她。
老三家的性子豪爽大方,身子骨兒強健,不介意自己多干點兒活兒。
老四家的性子軟和,跟個面團兒似的,別人但凡開口要她幫忙,她一準抹不開面子。
聶氏吃準了她這兩個弟妹的脾氣,經常求著她們幫忙。
喬細妹對幾個兒媳婦兒的性子,心里明鏡兒似的。
她們之間偶爾互相幫個忙,她也樂得睜一只眼、閉一只眼。
但大多數時候,她都不會隨隨便便把聶氏放過去。
別說聶氏了,就是大房的曹氏,沒去鎮上的時候,也要一起輪番上灶的。
老李家,不能沒有規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