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大明走在正軌上,除了老天爺不給面子,每年都喜歡弄幾場天災出來禍害人外,朱見濟自我感覺,是符合一個正常王朝發展規矩的。
按照前面歷朝歷代的經驗,一個政權建立后的七八十年左右,當迎來一個盛世。
因為大多王朝開國之初,政治清明,一路打拼上位的君臣腦子也清楚,能力強大,很容易就能安撫住從戰爭泥潭里走出來的百姓。
休養生息、勸課農桑、積蓄國力……這是立國時期的主要基調。
等到二代三代皇帝上位,一邊繼承先帝政策,一邊做出些許調整,國家就能迎來一個迅速發展的“治世”了。
就像大明朝的“仁宣之治”,還有漢朝的“文景之治”,本就是撫民政策推行幾十年后,厚積薄發的成果。
而經歷過如此的幾十年后,應該是要更上一層樓,鑄就巔峰輝煌,以成“盛世”的。
畢竟“治世”只是說明國家情況穩定,百姓沒有大面積的受災,掙扎在痛苦中罷了,在對外方面,可能還會存在著強大的競爭對手。
如大明的蒙古,漢朝的匈奴。
而“盛世”卻是意味著經濟文化和國力都到達了高峰,同時也擊敗了敵人,成為了該國所在文明范圍內的中心。
以此類推,大明朝的盛世本應該在二十多年前就到了。
但這不是天降奇才朱祁鎮了嘛!
那一大波見了鬼的操作,直接把朱見濟這個大伯送上了歷史帝王的倒數位置,保二爭一,蔑視趙家三姐妹。
后面光是為了收拾他留下的爛攤子,就獻祭了朱見濟他爹和不少老臣子。
到了如今,這個屬于“明朝”的盛世,也該到來了!
不過朱見濟是個很注重實際的統治者。
“乾圣”可以有盛世,
可韃清的“康雍乾”也有盛世啊!
他絕對不能讓自己放松下來,沉浸在天下太平,沒有爆發大規模起義和人口增長的快感里,最后讓他的盛世也變成“吃糠喝稀”的樣子。
天下興亡反復多少次,可老百姓的日子差不多只保留在一個水平線上,還是在受苦。
朱見濟和一些地方的農會管理者有書信往來,是知道此時農民情況的。
雖然集中生產讓他們少了很多負擔,可下面人還是希望朝廷能給自己多貸一些糧款和農具,以便度過荒年。
人,是很難勝天的。
更何況是在小冰河期里面。
這對于朱見濟來說,想要締造一個他心目中的“盛世”,難度自然比前人更高,要花費的精力也就更多。
而當務之急的,就是保障農業問題。
老天爺靠不住,他們就只能盡力而為的去調和水土。
廣修水利,發展交通是極有必要的。
所以朱見濟對朝廷機構進行了調整。
“以后專人專事,檢查起來也方便。”
權責不明,是懶政怠政的一大因素。
畢竟不能確定這事責任在于我,那皮球就能隨便踢,跟擊鼓傳花似的,隨機找人背鍋。
去年徐有貞為了討好朱見濟這個大領導,派了自己手下去地方查探基建情況,發現問題后,就遇到過這種情況。
氣得朱見濟直接把人給擼了,隨后下定決心再搭一個班子出來。
這并不算“冗官”。
起碼李賢他們也是贊同這事的。
只要有過實際的工作經驗,有腦子的都會明白真正專家的能力有多重要。
“至于任職的人……就去工科院里面找,學了幾年出來,總有人才能勝任吧?”
朱見濟想著他手底下的人才儲備,覺得各種局子建立起來后,應該不會出現空蕩蕩無人主事的情況。
“臣等遵旨!”
內閣諸臣齊聲答道,繼續去幫朱見濟完善這些新機構的搭建工作了。
新的崗位,新的權力……
拿著勺子想往里面撈肉吃的太多了,必須得仔細對待才行!
而在乾圣君臣對國家管理工作進行整備時,太學和工科院那邊則是響應皇帝號召,開始了他們的“工作實習”。
用皇帝陛下的話來說,這便是“青年人才下鄉,為日后處理各種雜務練手”,需要大家打起精神來應對。
因為等到下半年,吏部就會對這群帝國精英學子們進行整體考核。
不止會看他們在學三年間的成績和表現,還會根據這次“實習”的結果進行評定。
據說后者在評定過程中所占的比重還很大呢!
所以不管是對學霸還是學渣而言,這都是期末畢業前的最后挑戰。
前者拼搏一把,證明自己可以“學以致用”,是個皇帝眼里的好學生,以后還能分配到一個好地方。
后者則是沒辦法,要想好好走出學校大門,就必須抓住這次機會。
一入學就成為好伙伴的劉韞和張匂,就是這兩種人的代表。
“張弄潮,起來了!”
宿舍里面,劉韞一大清早就起了床,爬下來后開始收拾東西。
等他弄完一看,發現張匂竟然還在睡覺,便跳起來,手越過上方床鋪的欄桿,給了人一巴掌。
開春后的余寒讓張匂極為留念被子里的溫暖,被拍醒后也是磨磨蹭蹭的,不想起身。
但在太學里磨礪久了,他又清楚的知道,違背學校規矩會怎么樣。
他們那個祭酒周洪謨,可不是一個好糊弄的老頭啊!
司業孔公誠身為奉圣公,看上去笑呵呵的很好相處,實際上卻是個能下狠手折騰你的。
強強聯合的威懾力,讓張匂被迫和劉韞一塊整理起了包裹。
“我一點都不想下鄉實習……老劉你說我爹給我起這么個字,是不是傻了?”
張匂一邊動作著,嘴里一邊念叨。
隨著后世的教育方式被朱見濟復制到了大明的太學里,并且被學子們接受后,太學生那年輕人特有的驕傲也浮現出來,時常引用《文政雜談》上的評語,說自己要在“中流擊水,浪遏飛舟”。
為此,張匂他爹迎合時尚,特意給自家的傻兒子起了個字,假裝后者是個文化人。
可他看著能是“時代的弄潮兒嗎?”
誰不知道他張匂,是靠著捐錢進來的!
“張兄不要妄自菲薄,你最近考試起碼都過了線,可見還是能塑造的。”
太學生是真正的“為國儲才”,所以就算是捐生這種走捷徑進來的,朱見濟也沒有放棄壓榨他們。
能捐錢入學,本就意味著那些人家里不缺財物和人脈。
如此,天然便攜帶這種優勢的捐生們如果去了地方上干活,不管本人水平如何,卻是能動用親朋好友的力量,做出一番成績的。
哪怕會出點小混亂,但最后老百姓還是能得到點好處的。
這是別人掏錢,朝廷受利。
為了充分利用這一批人,朱見濟還鼓勵捐生們在學校里找私教補課,降低了對方畢業的分數要求。
有賴于此,當年著名的廢物張匂,如今也是能考試及格的了。
“而且你聽說下鄉的事,也就是嘴上抱怨鄉下生活艱難,沒有真做什么……不像其他人,覺得以讀書人的清貴去和鄉下農戶為伍,是自降身份,找祭酒打報告稱病不肯去呢!”
劉韞幫兩人檢查了最后一遍行禮,覺得沒問題后,才拍拍面沉如水的張匂肩膀,“不要擔心!”
“在學校里,先生們不是也讓我們種過田嗎?”
“去了那邊,頂多是多挑幾擔糞水,多攪幾堆水泥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