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厚照嚇了一跳,臥槽,父皇你別冤枉我,我是挺喜歡當混蛋的,但不意味著自己喜歡打仗啊。
要知道,自己和歷史上的明武宗最大的區別就在這啊,自己喜歡繼承昏庸好色的特質,可打仗,自己是萬萬不會的。
太危險,太危險。
以前朱厚照實在是不明白,歷史上,好好的皇帝不當,京師不舒服嗎?非要天天要去打蒙古人,要御駕親征。
直到成為了這位爺,才總算明白過來。
要知道,正德朝上演最多的,就是某一天夜里皇帝突然不見了,然后大大小小的官員兵分幾路,要么去宣府,要么去山海關,最遠還要準備大同。
沒別的,得把皇帝弄回京啊。
皇帝連夜跑了,說出去怕都是沒人信。
所以啊,各地的邊將多一份責任,一定要把皇帝給攔住啊。
朱厚照想了想,算了算了,我惜命,不敢不敢。
可還別說,歷史上的正德皇帝喜歡打仗,他還真的能打仗。
正德十二年十月,蒙古王子伯顏叩關來襲擊。
這位爺可算是等到了機會,火速回京布置親征。
其時距土木堡之變不到七十年,朝臣聽到“親征”二字不禁神經過敏。于是又是一輪的規勸、教訓,甚至威脅。
但一心要干仗的朱厚照怎么可能放過這次實戰機會,終以“大將軍朱壽”的名義統兵出戰。
最后,居然打贏了。
雖然史書上以一種戲謔的手段描繪了這一場所為的應州大捷,斬殺十來人,明軍損失五十人,如同玩笑,成為了后世史書的笑談。
即便如此,史書也不得不記載,蒙古退。
可這笑談的背后,細思極恐,可以說是如芒在背。
要知道對面是蒙古韃靼部落首領小王子率領五萬人,而明軍幾乎是調動了長城沿線的所有精銳。
后來記載,明軍稍弱,雙方加起來十萬多人,就是打個照面,怎么可能只有百人的傷亡。
這么的,都在后面大喊六六六,加油助威:不成?
更何況對面是蒙古人小王子啊。
一個縈繞在弘治,正德朝北邊的噩夢,將一盤散沙的蒙古聚攏起來,中興了蒙古,一次又一次威脅著帝國的邊疆,不知道有多少總兵折在他手上啊。
可就是這么個老油條,居然被初出茅廬,一腔熱血的正德皇帝打的不得不退走。
這,頗有些亂拳打死老師傅的既視感啊,讓后世人實在不明白。
可直到成為了朱厚照以后,這才明白這位不正經的皇帝為了這一戰做了多少正經事。
一個從四五歲起,就把延達汗視為生死大敵的人,十年如一日的琢磨著這人。
你說可不可怕。
但不意味著,現在的朱厚照,一心要打仗啊。
他現在想的,就是掙錢,享受生活,自己去看王越,純屬為了滿足一下好奇心罷了,當真對什么兵法打仗沒什么興趣啊。
朱厚照連忙擺手:“父皇,父皇,兒臣發誓,兒臣絕對沒有這方面的想法,兒臣怕死,兒臣不喜歡打仗。
兒臣去看王大人,真的就是感慨王大人對大明忠心耿耿,立下大功,讓邊疆安寧。
兒臣還聽說王大人就這幾天了,兒臣只是去表達一下敬仰之情,就這些了,絕對沒有別的了。”
弘治皇帝一臉狐疑的看著朱厚照,看起來,不像是在說謊話。
不過轉過臉,弘治皇帝擺了擺手,蕭敬識趣的出了殿門,站在階下。
弘治皇帝突然問道:“你可知王越在朝廷中的聲命如何?”
“這,”朱厚照糾結了一下,實話實說,“兒臣覺得王大人人緣好像有點不行,據說他家門前朱可羅雀,有點,有點人走茶涼的意思。”
“沒錯”,弘治皇帝點點頭,“你可知為何?”
“是,因為汪公公?”
弘治皇帝看了眼朱厚照,頗有些意外,“你倒是打聽的清楚,除了功課,朕看你別的事做的也挺好的,倒也是門清,沒錯,就是因為汪直。”
朱厚照恍然大悟,明白了,明白了,這王越,差不多在朝廷眼里,就是閹黨余孽的角色了。
王越這人看得清風向,看出了成化朝的內閣,不是混吃等死派,就是煉制春藥派,王越為了實現報復,自然而然的投向了當時的西廠權宦,汪直。
而背靠著汪直,王越也的確做出了不少成績,官至兵部尚書,總制大同及延綏甘寧軍務,以功封威寧伯,成為明代因軍功封爵的三位文臣之一,世稱“王威寧”,亦為首任三邊總制。
結果等汪直倒臺以后,王越也遭到了反噬,高官厚祿離他遠去,遭奪爵除名,謫居安陸。
后來弘治皇帝即位以后,王越獲赦回鄉。后以左都御史致仕。
只是自己老爹文治可以,論起武備,可以說是武功廢弛,邊疆不穩。
到最后,這撥弄來盤算去,能用的,也就只有個王越了。
弘治十年,起復原職,并加太子太保,總制甘、涼邊務兼巡撫,其后兼制延、寧兩鎮。
次年,于賀蘭山擊破韃靼,以功進少保兼太子太傅。
“朕還聽說,這王越賄賂汪直,甚至還寫詩以表忠心,極盡阿諛奉承之語,文人風骨盡失。
怎么,你也覺得這王越沒什么骨氣?”
風骨這玩意,對于這些文臣來說,比明白了都還要重要。
再往后,大明就要畸形到風骨高于一切,以風骨衡量一切的地步。
朱厚照眨了眨眼,搖搖頭:“兒臣覺得,王大人才是真的有大智慧的人。”
弘治皇帝眼里閃過精光,“為何?說說看。”
“這,父皇得先保證,待會不揍兒臣,兒臣再說。”
朱厚照被東宮里的一頓打打出心理陰影了,禍從口出,自己待會要是那又禿嚕了就不得了,弄不好舊傷未好,又添新傷啊。
劃不來,劃不來。
弘治皇帝有些遲疑,“你先說,先說,朕到時在看。”
“不行,父皇得先答應兒臣”,事關自己切身利益,朱厚照一步都不肯退。
弘治皇帝想了想,老子打兒子,天經地義,還用得著你同不同意?
“好,朕答應下來的,口含天憲,絕不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