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洪武七年,西元1132年。
這年的元宵燈會更加熱鬧,假日只有七日,燈會卻持續了十日。
二月初三,在群臣的勸阻下,朱國祥正式決定退位,并選定在月底交接大權。
然后,內閣和禮部開始討論改元。
改元要明年元旦才改,但現在就該商量,早點確定下來也省事兒。
“永樂”肯定不行,太他媽膈應人了。
第一個用永樂年號的是前涼張重華,而且是“假涼王”時建的年號。
此人前期勵精圖治,后期卻沉迷享樂,死后兒子還遭篡權,一堆親戚殺來殺去,最后被苻堅給滅國了。
第二個用永樂年號的,是五代張遇賢。
這位是客家人,吏員出身,自稱羅漢轉世,在嶺南起義造反,一度殺到贛州。最終部將紛紛叛變投靠南唐,張遇賢被押至金陵砍頭。
第三個用永樂年號的,大家都很熟悉,那就是方臘。
永樂跟長樂的意思相近。
長樂王慕容盛,稱帝之后第二個年號是長樂。兇殘酷烈,濫殺無辜,最后遇刺身亡。
唐朝還有一位長樂王,是李世民的叔叔。他久在邊疆帶兵,屢次擊敗突厥人,被告發陰蓄門客,還結交境外勢力,妄圖以皇叔身份篡奪侄兒的皇位。被李世民賜死。
縱觀歷朝歷代年號,比永樂、長樂更爛的實在找不出幾個。
首相翟汝文說:“國號大明,自當景興。”
眾臣紛紛贊嘆,認為“景興”這個年號不錯。
景,日月之光。
興,勃發旺盛。
景興,就是大明從此走向興盛之意。
其余閣臣,陸陸續續說出幾個年號,寓意都非常不錯,但遠不如“景興”這般貼切。
似乎就要定下了。
朱銘對胡安國說:“你是新任禮部尚書,且代表禮部也出一個。”
胡安國先向朱銘作揖,又朝翟汝文拱手:
“太子殿下起兵以來,覆宋、敗夏、滅楚、逐金,武功赫赫,當世無兩。前宋之時,昏君奸臣當道,太子殿下剛健持道,上疏怒斥六賊,編管桂州不屈。而今大明初興,正是進取開拓之時,恢復漢唐盛世指日可待。臣請改元——乾道。”
蕭楚附和道:“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貞。好氣象!”
“乾道”年號是真好,再配合《易經》乾卦彖傳就更牛逼了。
意思是天地萬物即將走向成熟興盛,所有事物(包括人民和百業)都能獲得自己該有的價值和位置。天下必然變得和諧圓滿,萬事萬物都朝著好的方向發展。
而且,乾道還有萬物資始、剛健進取、開拓創新、自強不息、穩固持久的意思。
眾臣之前夸贊“景興”,現在又覺得“乾道”也好。
就在此時鴻臚寺卿謝克家說:“乾道雖好,西夏國主卻已用過了。”
大臣們一愣,少數人很快反應過來,這是西夏傀儡皇帝李秉常的年號啊。
蕭楚和胡安國也頗為意外,西夏的乾道年號只用了兩年,不翻閱史料他們還真不知道。
謝克家也是因為執掌鴻臚寺,需要熟悉各國的情況,又曾被扔去翰林院修史,這才記得乾道年號被西夏用過。
朱銘對“景興”不太滿意,認為過于文縐縐的沒氣勢:“年號之事,你們回去再慢慢想,十一月以前必須敲定,現在還有大半年時間。”
“是!”
眾臣領命。
朱銘又說:“年號不能更換頻繁,以免紀元之時難以分辨。從今往后,一個大明皇帝,終身只能有一個年號。”
眾臣雖然對此感到驚訝,但也沒有反對的理由。
皇帝不愿瞎折騰,他們能省不少事兒。
特別是崇尚德政、仁政的官員,更樂于見到這種局面。
大明開國以來,各種禮儀都寫進了《大明律》。
一是定下簡樸的喪葬祭祀風格。
皇帝的喪期和墓葬,都恢復到宋初,主打一個不擾民。
二是弱化避諱。
只要不跟皇帝的名字完全重合,一兩個字相同無所謂。
還有宋徽宗搞出亂七八糟的避諱,比如“龍”之類的,全部從避諱詞當中取消。
朱銘繼續說:“大位交接之后,閣部院寺官員職務皆不變動。”
“太子圣明!”
眾臣齊聲呼喊,都徹底放下心來。
朱銘再說:“我登基之時,并不大赦天下罪犯,但要給天下萬民減稅。內閣與戶部,商討一個減稅方略。記住,商賈的榻稅、鋪稅、過稅之類的不能減。”
這是仁政,必須贊嘆,官員們再拜。
朱銘還在說:“在減稅詔書里面,還要寫以下內容——”
“第一,各省全面穩步推行攤丁入畝。”
“第二,清丈田畝時,鼓勵地主到官府自報隱田。自報之人,如果核對無誤,前幾年的逋賦不再追究。若有隱田被官府查出,不但要補交欠稅,還要十倍罰交錢糧!”
“第三,朝廷會派遣大量御史前往各地巡視稅收。除了五代以來就有的定額鼠雀耗,其余折變、面耗、雜派一律取消。這是開國就定下的規矩,可直到去年還有官吏在征收。現在配合吏役改革,基層吏役有了薪俸,絕對不準再濫征雜稅!被抓住就是罷官流放,嚴重者直接砍頭!”
宋朝瘋狂加稅,從偉大的宋仁宗開始。
加稅的直接結果,從中央統計數據就能看出。
整個北宋的官方數據,全國戶口和田畝一直都在增漲。唯獨宋仁宗執政時期屬于例外,戶口和田畝數量雙雙下跌。
戶部很快就拿出減稅方案,并且遞交到內閣討論。
戶部尚書方孟卿對閣臣們說:“前宋殘民加稅,自仁宗朝始,商稅加得尤其多。就連開封城外的農民,挑著瓜果進城叫賣都要征稅。農民種地已經交過兩稅,若是瓜貨賣得多自當再征商稅。可小民挑著少許瓜果進城,只是沿街叫賣,賺些微薄小錢糊口,這時去收商稅于心何忍?”
宋仁宗瘋狂加征商稅,把全國農業稅的比率,降到總稅收的56。這放在農業社會是難以想象的。
農民又得到什么好處了嗎?
當然沒有。
朝廷通過各種雜派,變相增加農業稅。此風一漲,官吏趁機跟進,瘋狂盤剝農民,而國庫卻沒增收多少。
方孟卿說道:“對商稅的減稅方略,是酌情降低或者取消,恢復到宋仁宗登基之初。當然不是全面恢復,大約要保留加稅的一半,因為宋初確實收得不算高。主要是取消針對小商小販的加稅,尤其是農民進城賣貨的稅收!”
“農稅方面。前宋的正稅加得不多,各種各樣的攤派層出不窮。大明朝廷已三令五申,但地方官吏還在收取,而且越收越隱蔽,就連御史都容易疏忽。尤其是‘布估錢’,官、商、吏三方勾結,從以前的豪奪,變成現在的巧取。不僅小民受布估騷擾,就連大地主都深受其害。當狠狠的從重處置!”
宋代的雜稅有多離譜?
我養了一頭牛,在牛活著的時候要交稅,若牛死了還要納一筆稅。
家里丁口多,就要承擔更多徭役。如果分家,那就罰錢。
不僅買賣房屋要征稅,就連修房子都要征稅!
對了,還有農具稅。
我家添幾把鋤頭也要交稅,這玩意兒只在宋真宗年間被廢除過一陣子。
收來收去,甚至誕生了“鞋錢”。
你要穿鞋吧,那你得交鞋錢。
這種亂七八糟的雜稅征收難度極大,中央朝廷其實收不進國庫。多數雜稅沿襲自五代,宋朝卻一直不廢除,算是默許地方官吏以此貪污。
吏員也懶得根據稅種逐個征收,直接讓鄉役(鄉手、里正、保長等等)去攤派。
現在,朱銘要全部打掉。
三令五申還不改,那就鼓勵“刁民告狀”。
“刁民”一般來自中小地主家庭,讀過些書,識得些字,卻無法逃脫官吏的盤剝。
讓御史們去巡視鄉鎮,在小鎮住一段時間,并在集鎮口貼告示,豎起一個匿名信箱。讀過書的“刁民”看到了,多半就會悄悄來匿名告狀。
每破獲一起胡亂攤派雜稅的案子,就給御史們記功,并且給予金錢獎勵。
這幾年,御史們升官最快。
大量御史因政績轉為地方官,已經變成一條升官捷徑。
這玩意兒雖然得罪人,但升得快,名聲又好。新科進士若被選為低級御史,比直接外放縣丞還高興,若是運氣好破獲大案,有可能一年半載就升為縣令,或者是在御史系統快速升遷。
翟汝文仔細看完戶部遞交的減稅方案,忍不住感嘆道:“此萬民之福也。”
閣臣們相視一笑,太子這手玩得漂亮啊。
剛剛登基就減稅,仁政之名就坐實了。其他手段再酷烈,那也屬于仁君,登基減稅寫進史書沒法改,頂多民間有許多人悄悄說壞話。
所以,年號該怎么定?
或許還可以往仁政那邊靠攏,用年號來體現新君的德治。
(工業革命不是靈丹妙藥,別動輒就要打造工業國家。第一,棉花都還在推廣,紡織業興盛的條件還不足。第二,工業革命會加速土地兼并,導致出現更多失地流民。第三,失地流民造成治安混亂,數量遠超工廠對工人的需求,從而導致對工人的盤剝更嚴重……)
(今天沒第二更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