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之谷中文
龍之谷中文
 
首頁 • 全本
玄幻 • 奇幻
武俠 • 仙俠
都市 • 言情
歷史 • 軍事
游戲 • 競技
科幻 • 靈異
搜索:
 
您當前所在位置:龍之谷中文>>劇透歷史:從三國開始

第215章 強叩國門

更新時間:2023-12-01  作者:冷泡茶加冰
兵法有云,知己知彼,方能百戰不殆。

李世民一直覺得,知己兩個字,他一直做的挺好的。

比如開唐之前平定天下的戰爭,麾下猛將不少人都勸過,讓他不要以身犯險,對此他當然是不聽的。

結果就是等平定天下的戰役打完,他的坐騎相繼有六匹死于戰場,本人一次重傷都沒有過。

喜好弄險但不遇險,這是杜如晦此前閑聊時他的軍陣評價。

李世民對此頗為自傲。

畢竟一次弄險獲勝可能還是運氣。

次次弄險還能笑到最后,那只能說明天策上將確實做到了知己知彼。

而治國上也是同樣,進能暫忍渭水之辱,退能休養生息生吞蝗蟲為民表率。

但通過后輩的講述,他才逐漸看清楚在教育兒子這件事上做的有多失敗。

魏征忍了忍,但最終還是出言道:

“陛下,父子相夷其出有因,或因,夫子教我以正,夫子未出于正也。”

房玄齡和杜如晦頓時側目,對魏征的脖子硬度又有了新認知,這真是能當面說的嗎?

這話的典故本身倒是挺正常,出自孟子和公孫丑的對話,談的內容是關于易子而教。

其中的“正”應作嚴格規范之解,就是說如果是親爹嚴格的教育兒子,兒子肯定會抱怨:

老爹您對我要求這要求那,但老爹你自己就沒做好一個榜樣啊。

但這句話在此時說出來,那可太刺耳了。

畢竟眾所周知,玄武門的根源就倆字,太子。

那太子是啥?也是“出于正”。

因此這句話簡直是一語雙關,既指責了李世民沒給太子做個好榜樣,也暗指了玄武門給李唐的后來者起了個壞頭。

再聯系到魏征的出身,杜如晦即使很相信陛下的氣度,但本能的還是為魏征的腦袋捏了一把汗。

意料之中,李世民的臉色白了三分。

意料之外,發白的臉色上并沒有怒意涌動。

最終李世民幽幽嘆了口氣,不去看梗著脖子的魏征,而是面向旁邊的大唐疆域圖道:

“能為萬民謀福祉,方為天子之正。”

魏征沉吟了一下,點了點頭,讓杜如晦松了一口氣的是,魏征并沒有太過于糾結這個,點了點頭繼續道

“孟子亦言,父子之間不責善,責善則離。”

“陛下此前對太子,有求全責善之嫌。”

李世民心中一嘆,孟子的這一章他也讀過,但從未想過會如此完美應驗在自己身上。

孟子認為父子之間是不宜夾雜夫子和學子這層關系的,因為如果作為夫子難免會對學生求全責備。

但這么一來就難免父怒子怨,從而離心,最終父不成父,夫子不成夫子,此之謂舍本逐末。

沉吟了一下,李世民緩緩道:

“玄成今日便在宮中與朕一起用膳吧。”

魏征拱拱手,心中明白陛下多半是要和他談談太子的教育問題了。

至于這劉仁愿,魏征就不多言了,畢竟如今這人還未入仕,而且相信陛下如今既知,必會妥善重用。

以及這高宗一朝對朝鮮半島經營的失敗,也會成為朝廷之后攻略朝鮮半島的參考。

以上種種都屬于擺在明面上的事,魏征很知趣,覺得這類問題無需贅言。

不過在朝鮮半島做的出色但不見于史冊的,并非劉仁愿一人。

唐滅高句麗之后,戰爭并未就此徹底結束,因為高句麗舊土上還有殘余勢力跟唐軍打游擊。

而這里有意思的就來了,你說高宗精明吧,他偏偏一手促成了熊津都督府的徹底羈縻化,為新羅提供了可趁之機。

但你說高宗昏庸吧,他只是一牽涉打仗就會猶豫不決,如果只論外交手段,那是足以和二鳳掰掰腕子的。

大非川之敗后,在為吐蕃頭疼的同時,高宗也敏銳的察覺到朝鮮半島氣氛的不同尋常:

高句麗殘余勢力作亂,新羅也蠢蠢欲動,下一步是不是就要聯絡倭國再次夾擊唐軍了?

此時的唐朝沒什么錢,很難支撐起一場勞師遠征,于是高宗另辟蹊徑,召來郭務悰,命其出使倭國。

郭務悰并不是第一次出使倭國,在白江口之戰后李治就在努力營造唐朝的帶頭大哥地位,派郭務悰出使倭國。

只不過白江村之戰后倭國徹底嚇破膽,認為唐朝一定會來滅國,因此拒而不見。

如今面對海東可能再起波瀾的情況,李治也發了狠,在財賦并不樂觀的情況下,給郭務悰撥了兩千人和四十七艘戰船,命其出使倭國必須要成功。

這種行為就是標準的寫作和平出使,讀作武力威懾。

郭務悰也很懂,并且吸取了上一次被倭國拒之門外的教訓,在領艦隊到達對馬島之后,就先派出一艘小船到倭國作通知。

通知內容我們不得而知,倭國史冊記載的是“要求來朝”,可見郭務悰的態度著實不怎么樣,把倭國嚇得夠嗆。

在通知了并非交戰之后,郭務悰也不管倭國的反應,強行將艦隊開到了比智島附近,叩開了倭國的國門。

隨后的事情就很耐人尋味,郭務悰到了倭國一個月之后,天智天皇駕崩,隨后郭務悰一行就駐下不走了。

賞賞花喝喝酒,直到來年五月底,郭務悰收了倭國絁(音同施)一千六百七十三匹、布二千八百五十二端、綿六百六十六斤,之后這一行人才拍拍屁股戀戀不舍的駕船而回。

倭國自己的歷史,對于給郭務悰的財貨稱為“傾賜”,絁是倭國自己的絲綢,而且當時類似于漢代的錢帛兼行,這個絁是可以直接在倭國消費的。

作為對比,后來倭國有嘗試再次小心翼翼的進入朝鮮半島,對渤海國百般籠絡,最豐厚的一筆賜贈是絁七十匹,相較于郭務悰帶走的有零有整的一千六百多匹,很難不懷疑這是倭國國庫所有存貨。

以上都是屬于新、舊唐書的記載,要是聯系到倭國自己的歷史,這件事就變得格外有意思了起來。

李世民的眉頭舒展了開來,面上重新掛起來了一點笑意。

魏征倒是反而有點捉摸不定了:

“這行徑……似是太過霸道。”

“禽獸之輩,何言霸道?”

李世民笑意吟吟的反駁,大搖其頭:

“學唐數百載,不知忠義,讀我華夏經典千余載,不知禮信。”

“禽獸沐猴而冠,何談德行也?”

李世民一開口就是將魏征的注意力全給拉了過來,當即就要和皇帝辯上一辯。

“更何況。”李世民不緊不慢道:

“這倭國后世入華夏之地行侵略之舉,此輩便是如此報答隋唐與其開蒙之恩?”

說到后世,魏征頓時啞口無言,畢竟若真是藩邦臣屬,那還有得說道,但既說起這倭國后世罪行,那魏征都不好為他們說什么。

更何況控訴曾控訴這倭國罪行的乃是這光幕中的后輩。

一個是不吝私藏,對他們這些先人情感充沛的華夏后輩。

一個是狼子野心,受隋唐之恩卻又行不義之舉無信之輩。

魏征自然知道怎么選,因此也不再說話,但隨即看著后面這倭國的局勢變化,便也皺起眉頭:

“這郭務悰若真有如此行徑……實在不妥。”

魏征從不掩飾自己王道的政治主張。

何謂王道?無偏無黨,王道蕩蕩。

孟子對此闡述的最為清楚,總結一下就是上有朝廷能吏治清明,下有百姓知榮辱禮節。

這個主張的核心基礎便是仁義治天下。

而這郭務悰若是剛巧遇上這事,魏征不會說什么,但若是真有主動插手,那魏征覺得此舉似有違背仁義。

李世民還沒說什么,李靖便搖頭反對:

“我則以為,此行徑妥之。”

“取其財足以利我唐百姓,蕩其土能安我唐邊疆,此二者于我唐百姓亦可謂仁也。”

“更何況……”李靖說著眼神微微瞇起,銳利如鷹隼一般:

“那高句麗余孽與新羅,二者有聯倭國之意,后世亦知之可見確有其事。”

“知而不報可謂無義,既如此,我唐使者強叩其國門,懾其宵小之心,以消弭倭國刀兵之禍,可謂仁矣。”

一時間李靖與魏征針鋒相對,誰也不服誰。

不過一旁的李世民倒是想起來了那遼宋二國的兄弟之盟。

如此看來,這郭務悰收的應該也能算倭國戰敗的賠款了不是?

一念既開,李世民悠悠道:

“若非倭國攛掇,這百濟如何有諸多事端?”

“若無百濟諸多事端,說不得高句麗提前數年便可征服。”

“數年間民夫勞死,錢財損耗,士卒撫恤,足有上億之資,如此賠付不過一毫也,如何不仁?”

李靖愣了一下便反應過來,不由得撫掌大笑,大聲贊嘆陛下仁善!

而魏征則是皺著眉頭,總覺得似乎有哪里不太對。

“而且……”李世民攤攤手不緊不慢道:

“這倭王之死,乃是其賊膽心虛,恐唐軍天威,驚懼而死,與我唐使者有何干系?”

根據倭國自己的歷史記載,在郭務悰到達倭國之后不久,便剛好趕上了倭國的壬申之亂。

這件事說穿了也并不復雜,白江口之戰的戰敗導致天智天皇威信下降。

這種情況下天智天皇的弟弟大海人皇子獲得了更多的政治話語權,最終在668年被立為東宮,也就是太子。

而在郭務悰到達倭國后不久,病重的天智天皇宣布了一項新的任命:

任命自己的兒子大友皇子為太政大臣,這個位置基本就等同于宰相或者相國。

如此一來,身為太子的大海人在政治權力上就被架空了,但天智天皇還不放心,將太子召到榻前交代:

我快死啦,準備把皇位讓給伱。

天智天皇本就是靠權力斗爭上位的高手,歷經古人大兄皇子之亂、蘇我石川麻呂事件、有間皇子之變,可謂是身經百戰經驗豐富。

這種情況下大海人很懂事,主動推辭,并推舉相國,也就是天智天皇的親兒子大友皇子為太子,為了避嫌還出家為僧。

等到天智天皇死掉之后,繼位的大友皇子并不打算放過自己的親叔叔。

這場沖突最終演變為一場真刀真槍的火并,而最終的結果反而是在野的大海人獲勝,徹底擊敗了手握政府軍的大友不說,還逼得自己親侄子自縊而死。

而在大海人皇子獲勝之后,郭務悰拍拍屁股回國了,揮一揮衣袖,用船裝走了很多財富。

倭國歷史上叛亂并不少,但叛亂者能夠車翻中央軍的寥寥無幾,因此這場內亂很是耐人尋味,而郭務悰在其中扮演了什么角色我們也無從得知。

大海人登基之后號天武天皇,并再次推動了唐風改革,正式開始從內到外的全方位學習唐朝。

天武天皇也是倭國歷史上首個學習唐朝使用年號的天皇,并正式廢掉了倭國自己的歷法,改用唐朝的元嘉歷。

而天武天皇的結局也非常有唐風韻味:在他駕崩后,他的親侄女兼皇后經過權利斗爭后臨朝稱制,成為倭國歷史上第三位女性天皇,即持統天皇。

持統天皇在位七年后讓位于自己的孫子,成為倭國首個太上皇,并與自己孫子一起執掌權力處理政務。

這出兄弟相爭,皇后稱帝,二圣臨朝,最終還政于朝,以及太上皇制度等等。

很難不讓人想起趙匡趙匡義、武則天李治等人物,只能說實在是太像了。

不過可惜的是中原王朝對于海洋向來不感興趣,因此可能改變了倭國歷史的郭務悰名字并不見于新舊唐書,只見于倭國的國史。

同樣也有人認為郭務悰乃是熊津都督府的唐軍將領,這一起入倭國打秋風乃是其臨時起意。

但根據倭國歷史記載,郭務悰入倭時是有帶國書的,而且這國書開頭就讓倭國人很不舒服,因為開頭是李治大喇喇寫的:

“大唐皇帝敬問倭王云云”

倭國后來引以為恥,畢竟他們在跟廣神遞交國書時就已經自稱天皇了,結果又被李治降格為了倭王,對此頗多怨言。

既然有攜帶國書,可見郭務悰是李治正兒八經委派的使者,而其作風也相當具有強唐風采。

汴梁御苑中,低著腦袋專注看光幕的趙光義感覺脖子上的汗毛都立了起來。

不用抬頭都知道,兄長此時必然正在用鋒銳的目光審視著自己。

而想到兄長腰間別著的玉斧,趙光義不由得心亂如麻。

LOL工作暫時告一段落,就等周六的決賽了,連著四天操勞結果懈怠了一下,明天一定照常。

(本章完)

請:wap.ishuquge.la

在搜索引擎輸入 劇透歷史:從三國開始 龍之谷中文 或者 "劇透歷史:從三國開始 lzgzw" 就可以找到本書

上一章  |  劇透歷史:從三國開始目錄  |  下一章
其他用戶在看:
龍之谷中文 - 免費小說閱讀網 版權所有 www.lzgz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