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頁封面推,謝謝編輯們的推薦,謝謝大家的支持
新讀者也請關注老白的老書惡明
少林武僧在異界
拳罡
謝謝大家的支持
-----
人自然是越圍越多,稍微一打聽也就了解這木樁子豎在這里的原因,只是沒有李孟的人在這里解釋,眾人都是心里沒底。搬一次木樁就是二兩白銀,二兩白銀足夠膠州城內的中等人家過一個月好日子,如果節省些花兩個月也不成問題。
二兩白銀不是小錢,動心的人不是沒有,可大家心里都是沒底,特別是那些鹽丁都是說了一句話就走,誰知道這里面有沒有問題,萬一費勁半天把這木樁子抬過去,對方不給錢怎么辦,畢竟是當官的嘴大,要說是開個玩笑,你也沒有辦法。
接過圍觀的人越來越多,卻沒有一個人上前動手,扛著這木樁子可是實實在在的力氣活,不是年輕人也做不了,而且還得要身體健壯的年輕人,這些人性格一般是比較毛躁,快要到正午時分,膠州城南門終于有人抱著賭運氣的想法,上前扳倒木樁扛了起來,一步步的朝著城中的巡檢衙門那邊走去。
這下子就和炸鍋一樣,前面那個小伙子扛著木樁,后面跟著不下百號人,城中的衙役見到這情景都是嚇了一跳,心想莫非是邪教作亂,好在是有看過熱鬧的人解釋,這才是放心下來,有幾個好事的官差也是興致勃勃的跟在后面。
木樁的分量不輕,而且是原木很不趁手,即便是那小伙子身強力壯,到了巡檢衙門那個宅院的時候也有些支撐不住,在那宅院的門口有幾個鹽丁模樣的人守著,看著這人扛著木樁過來,都是高興的迎過來。他們可是無聊了幾個時辰了,那年輕人雖然有勇氣,可放下木樁后也是心中忐忑,唯恐對方做耍。圍觀的人也是安靜下來,等著看巡檢司的鹽丁會有什么處置。
等看到把二兩銀子放在那年輕人手中的時候,大家都是驚訝的“嘩”一聲,有些年輕人急忙的朝著其他城門跑去,那邊還有木樁,去晚了就被別人扛走了。
巡檢司衙門這邊幾個人笑嘻嘻的牽出馬車,把木樁抬上,朝著南門走去,大家都是沒有注意到,還有鹽丁拉住了那個扛木樁的年輕人,在那里低聲訊問著什么,那年輕人開始一愣,接下來就是激動的滿臉通紅,并且連連點頭。
事實上,這邊雖然給了現銀,去抬那木樁的人不少,不過真正能扛到巡檢衙門的還真不多,很多人半路上木樁就摔在地上,鹽丁們不厭其煩的再把木樁豎立回去,反正閑著也是閑著,對于他們來說,不用操練的日子還真是難得的休閑。
相對州城這些平民來說,衛所的年輕人則是多了幾分血型,凡是有力氣的都想試試,哪怕搬運不到地方,這也算是給李二郎捧個場,這靈山衛所,誰不靠他吃飯得些好處啊!
城外和衛所都是熱鬧非凡,春節快要過完了,還有這樣的熱鬧可看,大家都是非常的興奮。
城內小白河畔的少海樓在正月十五之后就開業了,雖說正月二十之前按照規矩買賣是不營業的,不過少海樓的東家和伙計都是膠州本地人,也不在乎這些,也有些老主顧是外地人不能回家過年,直接在這酒樓解決酒飯。
李孟難得的有如此的休閑時光,他也是坐在酒樓二樓的雅座上自斟自飲,少海樓的掌柜自然是認識他,面前這四盤菜,都是做的很用心,據說這酒也是上等的佳釀,他吃的很是舒服。
所謂的二樓雅座,對這個少海樓來說,不過就是用簡單的屏風隔斷起來,相鄰甚至相近雅間的談話都是聽得清清楚楚,李孟也不出聲,一杯接著一杯的慢慢喝,他突然發現這里倒是個不錯的消息集散地,考慮是不是安排人過來盯著。
沒有出正月,酒樓的客人也不太多,二樓顯得很是空落,李孟一直是聽到左近有一桌客人在那里大聲的談笑,聽他們的說話辦事應該是讀書人,一直在談論今年四五月份在濟南府的鄉試。
“諸位,今日小弟入城的時候,看到城門處立著一木樁,圍觀的眾人喧嚷不停,也不知道是發生了什么事情?”
“章兄,不光是那一處,今日四處城門都有木樁立著,說是若將木樁搬到鹽政李巡檢的宅院那邊,就可得二兩銀子!”
聽到這個,很多人驚嘆的聲音甚至連李孟這邊都聽得清楚,不過接著就有幾個人七嘴八舌的鄙夷說道:
“真是鄉野之人,搞這種無稽之事。”
“這等人都是匪盜無賴出身,做這種炫富無行之舉,豈不是理所應當。”
李孟做的位置正好是對著樓梯口那邊,這些人談論的聲音很大,樓上伺候的伙計也是聽得清楚,讀書人都有功名在身,也不是他敢管的,只能是快跑到樓下去找林掌柜,一會的功夫,林掌柜臉色煞白的沖了上來。
上來之后,還特意朝著李孟的雅座里面看看,生恐這位煞星生氣,誰想到卻看到李孟笑著沖他擺擺手,示意不用多事,林掌柜還是愣了下,確認李孟的意思,這才是稀里糊涂的下樓,心想那幾個書生怕是要倒霉了。
李孟倒是沒有什么生氣的,讀書人嘛,總是有些酸腐的脾氣,好說些怪話,這個在現代也是見過不少,聽著這些文化人議論自己,倒是很有意思的事情,讓林掌柜不必大驚小怪,下樓之后,李孟這邊才端起酒杯,就聽到那邊有人沉聲說道:
“諸位可還記得商鞅立威之事嗎?別人木樁,他也木樁,倒是古人故智啊!”
戰國時候,商鞅執政擔心眾人不相信和服從他的命令,所以在城中立起一根木樁,并發布告示,說是誰把這個木樁搬運到某處,就可以得到十金,大家都以為這事情太無稽,所以沒有人去做。
后來懸賞越提越高,到了百金,終于有人決定去試試,把木樁運送到了那個地方,商鞅按照所答應的懸賞付給了那人一百金,從此之后,大家都是知道商鞅的法令令出必行。
李孟這么做幾乎就是照抄,只不過大家都是沒有想到一個鹽政的巡檢,在正途的官員和讀書人眼中就好比草莽強人的李孟,居然還有這個計策。李孟嘆了口氣,把酒杯中的酒一飲而盡,這是現代歷史普及讀物和各種影視劇上都講過的橋段,被人這么容易看穿倒也不稀奇,畢竟這時代的讀書人對史書可是比現代要強到天上去。
被這個人點破之后,那邊先是一片安靜,接下來驚嘆和倒吸涼氣的聲音就連李孟這邊都聽得清清楚楚,過了會才有人遲疑著問道:
“周兄,這巡檢如此做意欲何為?”
“我也看不透,李二郎起家之事坊間多有傳聞,我看其一舉一動,平日言行,絕不是小小鹽政巡檢的做派。”
“諸位也不必擔心了,而今圣明天子在位,民間雖有宵小也是無上大礙,自然有人料理,我等何苦操這個心。”
聽到這句話,說商鞅典故的那位周兄冷笑了聲,冷冷說道:
“圣明天子嗎?”
場面瞬時冷了下來,李孟這邊聽得倒是全神貫注,來到明代之后,他所接觸的人階層都比較特殊,也比較草根,遇到的讀書人很少,寧乾貴是個秀才算是一個,侯山居然還是個童生出身,也算一個,其余的都是在濟寧遇到的那些掌柜,說起來有些好笑,這年頭要是從商不讀書也不行,多少都有個秀才之類的身份,不由得讓李孟想起現代那些商務公司對學歷的要求。
不過這些人說是讀書人,也就是掛著個銜頭,讀過幾本書,識得文字罷了,滿口談的都是錢財往來,貨物買賣。要不就是寧乾貴和侯山這等滿臉諂笑,看起來沒有什么風骨的人,在酒樓二樓雅座高談闊論評點時事,這倒是符合李孟對這個時代讀書人的印象了。
接下來談論的事情,明顯是把話題轉換了下,不再去討論什么圣明天子之類的,有人帶著討好的語氣說道:
“周兄才學高絕,見識廣博,鄉試中舉不在話下,將來進京會試,殿試都是有的。”
眾人轟然稱是,那周兄半響沒有說話,半天才用蕭索的語氣說道:
“百官出東林,這官蘇松常三地的人就滿了,次一等的也要杭嘉湖來補,哪有我們北人的事情,若是中舉,帶著功名回鄉也就是知足。”
李孟已經是喝完了壺中的酒,菜也吃的差不多,那邊的讀書人的話題漸漸的轉向風花雪月之中,他也沒有興趣繼續聽,直接下樓結帳,開口問那林掌柜說道:
“樓上的這周某,掌柜的可知道是哪里人?”
少海樓的掌柜的覺得不妙,但也不敢和李孟隱瞞,老老實實的開口回答說道:
“是城內周員外家的二兒子,姓周名揚,字躍云的,是咱們膠州城的大才子,為人很是熱心仁義……”